​孔子观欹器图

日期: 2018-09-03
浏览次数: 413

孔子观欹器图


孟继新

 

 

《孔子观欹器图》,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图中欹器三个,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圆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于腹中部,以铜链悬于横木上。中水半满,正立;左无水,右斜;右满覆。器架左立守庙人,手提木水桶,器架前右立四人:孔子居中,孔子身后两人,孔子前一人向孔子躬身施礼,应为子路请问持满之道。

画面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每行十一字。文为《孔子家语·三恕》一则:“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这段题写在画幅上的文字,应当算是这幅画的一个解说词。文中除了详细地说明了欹器的作用外,还明确指出了欹器的所在位置,即在鲁桓公庙内。

鲁桓公,是鲁国的第十五任国君,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国君,从他即位到他死去,共十八年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在他身上发生的异乎寻常的事确实是太多了。

桓公的前任是隐公。隐公摄正十年,桓公已经长大。因此,隐公打算把国君的位置交给他,并让人在菟裘(今山东泗水北)建筑房屋,准备养老了。然而隐公没想到,突然萧墙生变,自己连命也赔了进去。

原来,鲁国宗室有一位公子翬,字羽父,此人一向恣意专行。隐公四年诸侯伐郑时,宋公使来鲁国乞师,隐公推辞了,他却固请以师会之。隐公十一年(前712年)为了求得太宰的官职,他又请杀掉桓公。当听说隐公欲还位于桓公时,羽父害怕了,便反过来向桓公诬陷隐公而请求杀掉隐公。

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与郑国人在狐壤作战被俘,被囚禁在郑大夫尹氏那里。隐公贿赂尹氏,并在尹氏的祭主钟巫神之前祷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国,并在鲁国立子钟巫的神主。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在寪氏处。羽父趁机使人刺杀隐公于寪氏家中,而立桓公为国君。以把弑君罪名推到寪氏头上,派人攻打寪氏,枉杀许多寪氏家人。桓公也没有按照国君规格为隐公举行丧礼。

桓公即位后,违礼的举动实在不少。按规定,诸侯新即位,在为去世的君主治丧结束后,应当去朝见周天子,天子按其原来的爵位赐以衣冠和圭璧等礼器,称为“受命”。东周时多改为派人向周王“请命”,周王则派人把册送去,谓之“赐命”。而桓公在位时没有请命于王室,直到桓公死后,其子庄公才派人“请命”于周天子,所以,直到庄公元年(前693年),周王才派荣叔册命桓公为合法鲁君。

桓公三年(前709年)春,桓公会齐侯于嬴,成婚于齐,娶了齐女文姜。文姜为齐僖公女、齐襄公妹。她与其兄齐襄公有私情。《史记·齐太公世家》就说:“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僖公时,嫁为鲁桓公妇。”

桓公十八年(前694年)鲁桓公会齐侯于泺,与文姜一道至齐,“而襄公复通焉”。桓公听说后指责文姜,文姜便告诉了齐襄公。于是,齐襄公请桓公宴饮,酒醉之后,让大力士彭生送他回去,乘机把桓公害死。桓公死后,鲁人也无奈于齐,只是告于齐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及,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左传》桓公十八年)齐人便杀彭生了事。

桓公庙,是在桓公死之当年,即公元前694年,在鲁国设立的。这座庙一直存在到鲁哀公三年(前492年)才被大火烧毁了。

桓公庙遭大火时,孔子正带领着众弟子游离于陈国。

鲁哀公三年(陈闵公十年)五月二十八日,突然传来消息,说鲁国宫城发生火灾。大火从西边的司铎(官府名)烧起,越过公宫,殃及东面的宗庙。孔子在陈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有一种预感,“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左传·哀公三年》)他的这种推测很快得到证实。从鲁国传来确切消息,被烧毁的正是桓、僖之庙。

按照古代诸侯庙制,他们的宗庙都应该在四世以后及时毁掉,其牌位迁入太庙。桓公至当时的哀公这一代已十一世,僖公至哀公这一代已八世。由于当权的鲁“三桓”是桓公的后代,他们当权又始于僖公时,故桓、僖二庙被特意保留下来。对这种违背礼制的做法,孔子是不满意的。因此,他同陈闵公谈及此事时,把这次火灾看成是对非礼行为的一种报应。

可想而知,伴随着鲁桓公庙的这次大火,当年孔子带弟子进桓公庙所见到的欹器,也定会永远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所幸,当年之事,被后人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再后来,又被绘成图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面前的这幅《孔子观欹器图》,图文并茂,非常难得。

关于这幅画的作者,《阙里文献考》说:“观欹器像,明郭诩画。”认为这幅《孔子观欹器图》是明代画家郭诩的作品。

郭诩,明代画家,字仁弘,号清狂道士,泰和(今属江西)人。少时应科举,未终场即弃去,性耿介,致力于诗画,遍游名山,曾谓“画在是矣,何谱也!”(《画史会要》卷四)弘治年间,孝宗朱祐樘征天下善画者于京师,欲予锦衣官,郭固辞不就。擅写意人物,笔势飞动,形象清古,有时信手拈来,辄有奇趣;兼工点簇花卉、草虫,亦写山水。

郭诩不但是画家,而且还是诗人,每喜在自己的画上题诗。《画史会要》所载,郭诩有题画诗云:“仰看青天小于席,茫茫万古如一日,世间无处可逃名,走入龙宫学吹笛。”又云:“流落人间四十年,并无人识是神仙,天涯地角无多地,只借洪崖一夜眠。”由此可见他为人不任羁束,避世逃名,性格狂放,又安肯入宫去做唯唯诺诺、曲意逢迎的锦衣官呢?

郭诩当时和江夏吴伟、北海杜堇、姑苏沈周俱以画名于世。

郭诩还自称是王守仁的门人,却比王守仁长三十五岁。这足以说明他对儒学大师王守仁的崇拜之情。

王守仁是一位明代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浙江余姚(今余姚县)人。生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早年筑室阳明洞中,后曾创办阳明书院,故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他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其后任职江西,因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及平定宁王之乱有功,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在中国儒学史上影响甚大。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王守仁主张“心即理”说。认为事物之理取决于心之理。断言心外无理、无物、无事,将孔子讲的“好古敏以求之者”解释为“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传习录》中)创“致良知”说,认为“良知”为人先天具有。认为“个个人心有仲尼”,“人人自有定盘针。”(《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指出孔子的“一以贯之”即“致其良知”,将孔子“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解释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传习录》中)宣称致良知说,“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与杨仕鸣》)

王守仁还肯定“人性皆善”,良知就是性善。指出“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传习录》下),但认为在外物诱使下,人会昏蔽,要通过“存天理,去人欲”而复得“良知”。认为孔子的“人无远虑”中“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天理”(《传习录》下)。将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为“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人心本自说理义”,“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人心安得不说?”(《传习录》上)指出圣人与凡人的区别,是圣人之心“纯乎天理无人欲之杂”。(《传习录》上)

王守仁的心学成为明中期以后的“显学”,加以王守仁主张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反对对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而“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并要“量其资禀”“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教约》)不仅其教育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而且其本人亲自施教,遂使一般士子学人“一时心目具醒,恍若拨云雾而见白日”。(《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三》)一时王学风靡天下,王门弟子遍及国中。

既然郭诩宣称自己是王守仁的门人,那么他肯定也是一位忠实的儒家信徒。在他手中绘出反映孔子生活的作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孔子观欹器图》虽然经《阙里文献考》考定为郭诩的作品。然而近有专家就画风、笔法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质疑。加之此画既无款识,又无印信,也无郭诩常见的题画诗,这就更增加了作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因此《曲阜县志》在记录这幅画时,对作者的身份仅记为“明代无名氏作”。

其实,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画的题材和内容。

《孔子观欹器图》是根据孔子入鲁桓公庙观欹器这一历史故事创作而成的。这个故事不但记录于《孔子家语》中,而且还记录在《荀子·宥坐》《韩诗外传》、《淮南子·道应训》《说苑·敬慎》等书中,只是在个别字上有所差异而已。

欹器,是古代的一种器具,制作很特别,倾斜易覆,“虚而欹”,注水于内,“中而正,满而覆”。据说该器多以青铜制造,但久已失传。据史书记载,历代有人仿制欹器,成功的不多。晋代的杜预虽有巧思,但制造欹器三改不成。南朝大科学家祖冲之做成了,而实物一直没有流传下来。近人有研究复制成功者。

欹器,又称宥坐之器。《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唐杨倞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据说古人时常将此器置于坐,提醒人不要过与不及。

由此可见,欹器应当是一种具有警示性的器具。难怪子路在看了欹器的演示后,急忙向孔子请教:“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一口气说出了四条防止满而覆的方法和准则:“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荀子·宥坐》)

孔子认为,只有聪明却不显能,有功却不贪得,有勇而不逞强,富足却简朴谦逊,才能保住已得的盈满优胜地位。孔子称此为“挹而损之之道”。

这种警示性的设置,大概是鲁国的一个传统。据说,第一代鲁国国君伯禽到鲁就封时,就带来了一座用青铜铸造的金人,置于鲁太庙内。金人口有三道绳索缠绕,背刻有铭文,用以警示。

孔子早年赴洛邑观周礼时,进后稷庙,在庙的右陛前就见过这种金人。当他看过铭文后,极力夸赞这段话说得合情合理。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患,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纲罗。毫末不扎,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东野志·金人考》说:“孔子当年观金人,读斯文,悟出真谛。”

欹器与金人铭,二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孔子谨慎谦让的思想,也体现了孔子做一名真正君子的准则,因此,才得到了孔子的首肯。其时,在孔子的言论中,类似这样的话还很多。

《论语·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已矣。’”

孔子认为,严肃而合乎于礼法的话,能不接受吗?但要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己意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分析一下他的真意才是可贵的。盲目高兴却不去分析它的深意,表面听从却并不去改正,这种人我对他没办法了。

孔子又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明白了;自己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的话,要考虑是否忠诚;对待工作,要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要考虑向人家请教;愤怒时,要考虑是否有后患;看见可得的,要考虑是否合乎于义。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这是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凌人而不舒泰。傲气是一种气焰,气焰会伤人误己。盛气凌人,妄自尊大,终会事败丢命的!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像梅花一样,苦寒之中仍绽放出一缕幽香,怡人性情,但却无肃杀之气。

“泰”与“骄”分别是一个人是否成熟,形之在外的两种形象。构成“泰”与“骄”的条件,不外乎事业有成、身居显职等。有智慧的人,将一切看得如过眼烟云,故能泰然面对名利。没有智慧的人,则会将现实当永恒,骄矜情绪随着他的地位、成就而凸显。《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记载了一则故事:晏子为齐国宰相,有一天,为他驾车车夫的妻子看到她丈夫踌躇满志,得意洋洋地替晏子驾马车。她丈夫回来后,她要求丈夫辞职,丈夫不解地问她原因,她说,晏子身长不满五尺,身为齐国宰相,名声显于诸侯,我看他坐在车上,意气内敛,举止泰然,不以为骄。而你身长八尺,只不过是个车夫,但我看你却得意洋洋,自以为骄傲,所以,我请求你辞去此职。这则故事,应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做了很好的诠释。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君子遇事是不争的。如果一定要争的话,那也就该像射箭一样。先作揖行礼,然后升到堂上较量。较量完毕,下到堂下,输的人要喝罚酒。这样的争,才是君子之争!

真正的胜利者,是不做无畏的争夺而有属于自己成绩的。真正的强大,也不是用压制别人来取得的。争强好胜,是成功的绊脚石。成功在于抱着纯正的目的,埋头认真地耕耘。孰高孰低并不重要,身心的健康和修养才是最关键的。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做事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虚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君子在世,不贪求,不陶醉,知足常乐,无所束缚,行止随心。不必为一得一失去费尽心机,因此也不会劳心伤神。眼界不受局限,心胸自然开阔。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君子要言语谨慎,而做事要勤劳敏捷。才美不外露是难能可贵的,大智若愚更是难上加难。如一口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围死水,有无风来,它都不起波澜。可有一天,我们渴了,站在那掬水来喝,才惊异地发现,这古井竟是那么深不可测,掬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澈,而那井水的味道 ,又是如此甘洌。

言语谨慎却勤于行动的人,就是一口古井,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辞、招摇的行动,却实实在在地做事。然而,风大的时候不起惊浪,无风的时候自然平和。能说善道的人不一定渊博,沉默寡言的人不一定贫乏,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学问和内涵。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件事应该畏惧。畏惧天命,畏惧有德行的人,畏惧古代圣哲的遗训。愚者,不知天命,所以他不敬服,轻蔑有德行的人,亵渎圣哲之言。人性在智慧不成熟时,对人、事、物所表现的“无畏”,与智慧成熟后,对“天命”“大人”“圣人之言”的敬畏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用感官决定对人、事、物的好恶;后者则是用智慧体悟己与人、己与物之间的互存之道。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因为不知道老虎会吃掉他。智慧不成熟的人,亦不明白违背天命,轻蔑有德行的人,凌辱圣人之言。这是把自己放在死亡之谷边睡觉,随时会在一觉中醒不过来。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相处,谨守中和,不会盲目逢迎别人的意见,只是道义的认同;愚者与人相处,惟利是图,相同则合,相异则分,只是利害的认同。“和”在《论语》中出现过八次,在其他言论时含有“和”的意境也不少。最能体现“和”的意义,要算《中庸·首章》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是孔子把从自然看到的和谐原理移到人的身上,使之显得体用合适。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重新移回到《孔子观欹器图》上来,再来重新观察一下整个画面。

可以肯定地说,画家是在深入研读了儒家经典后,尤其是深刻揣摩了《孔子家语·三恕》上的话后,才开始创作这幅画的。画中欹器被摆放在了突出位置,体现了欹器的重要性;其演示的三道程序,也很好地、完整地描绘出来。

画中孔子,身穿长袍,神态安详。子路躬身请教,恭恭敬敬。另外两弟子紧随孔子身后,似有所思。人物造型生动自然,笔墨技法纯正娴熟。

应当说,每当我们站在这幅画的前面时,不仅是受到了一次古代绘画艺术的熏染,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先哲的教诲。这时,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亲眼观察欹器的“空则斜,中则正,满则覆”的规律,也聆听了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导;知道了“守之以愚”“守之以让”“守之以怯”“守之以谦”的道理。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03
点击次数: 413
孔子观欹器图孟继新  《孔子观欹器图》,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图中欹器三个,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圆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于腹中部,以铜链悬于横木上。中水半满,正立;左无水,右斜;右满覆。器架左立守庙人,手提木水桶,器架前右立四人:孔子居中,孔子身后两人,孔子前一人向孔子躬身施礼,应为子路请问持满之道。画面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每行十一字。文为《孔子家语...
2018 - 09 - 17
点击次数: 1583
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孔府里存有两幅《三圣图》,两幅画的画面布局,人物安排,人物形象,画幅大小,大体相同。其一,绢本浅墨,纵143厘米,横76厘米,工笔淡彩。中为孔子礼冠宽衣、博带、乌履,方面满须,二...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94
唐初四家的人与书原刊中国书法导报2003年12月24日\31日连载作者 \ 曲阜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每观唐初四家的书法作品,都有情不自禁之感觉,想到书如心画的道理,赏之有兴。书法艺术,是一种形式单纯而意蕴丰富的意钟爱艺术,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很高的技术性和形式感。因此,它是风雅、斯文、高洁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光有艺术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要表现人的情感。作为一件成...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52
张仲亭现象举要            ——观《张仲亭书论语》有感   曲阜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近年来,张仲亭书法得到了书法界、社会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包括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均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书法理论界...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45
宫 音 雅 韵——观张仲亭先生书法展有感   彭庆涛    泉城的山,泉城的水,泉城的一草一木,都为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挚托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沉淀出来的诸多的文人墨客又都给予济南留下了诸多的翰墨瑰宝和艺文辞章,构成了济南泉文化的基本构架。反过来,济南的泉文化又感召着历史上的文人雅士...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84
黄 钟 大 吕------吴泽浩先生艺术思维解析   作者:曲阜孔子博物院副研究员 彭庆涛 吴泽浩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密切交往已有二十多年了,甚知先生的为人和品格。襟怀旷达、勤奋求索、尊师重道、乐于助人是先生的基本性格,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是笔墨酣畅、大气贯流、气势磅礴、意韵无穷。察先生人与画,无不和谐相通,气象一贯。在与先生长时期的交往中,发现先生的艺术成...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9 - 04 - 05
己亥年清明海峡两岸三地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祖大典隆重举行 岁在己亥,清明吉日,万物复苏,春意盎然。2019年4月5日上午,孔林内鲜花雅乐、钟鼓齐鸣,己亥年海峡两岸三地孔子后裔至圣林清明祭祖大典在此隆重举行。至圣79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孔垂长担任主祭官,带领来自韩国、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湖北、安徽、青海、云南、台湾等地的孔子后裔代表500余人,秉持心中之至诚,追缅先人之盛德,齐聚桑梓,恭祭祖灵。孔垂长等祭拜先师            孔林万古长春坊前、大林门至二林门路两旁、洙水桥前,数十面“2019年清明海峡两岸三地孔子后裔至圣林共祭祖”的旗帜迎风飘扬,洙水桥栏上黄色绸带十分醒目,给参与者强烈的仪式感。数百名参祭人员身着深色服装,佩戴金色胸章,手持祭文和黄菊,早早地聚集在万古长春坊前,静候仪式开始。集体合影后,庄重礼乐声响起,在身着古代服饰的司礼官导引下,主祭官孔垂长带领全体参祭人员,沿孔林神道缓缓前进。经由大林门、二林门、洙水桥、享殿到达孔子墓前,列队肃立。       ...
2
2020 - 02 - 25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日记(七)编者按用生命付出,与死亡赛跑,为国家挥洒青春,为人民坚守岗位,这是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写照。彭门弟子马文浩在前线写下的日记,见证了青年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抗疫如抗敌,救援如救火。让我们通过马文浩的日记来了解一线抗疫情况。2020.2.24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 昨天接到病区合并的通知,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大别山医疗中心来自山东的全体援鄂医务成员都高度重视,提前部署,做好了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而具体的实施工作就落在了我们重症二组的肩上。因为今天不光我们所在的西区监护室自己病人的转出、出院、和常规治疗,还要迎接来自东区监护室的9名危重症患者的转入。这也是山东对口支援黄冈大别山医疗中心全体危重症专业人员的首次“大会师”。 早上六点四十出发,我们小组的全体人员提前一个小时20分出发,提前一个小时10分到达工作岗位。刚处理完我们本科室病人的常规治疗和其他检查工作不久,自8点30分起,第一位病人转入,紧接着第二位病人转入,第三位病人转入……直到第九位病人转入,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们完成了重症东区监护室全部病人的转运,无一意外发生,安全的完成了这次危重症病人转运工作。默契、团结,忙而不乱,忙而不慌,忙中有序。这是我们小组在完成这次艰巨任务时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虽然我们这一组大部分都是90后,但是大家的精湛技术和有条...
3
2020 - 12 - 21
今日冬至 | 新阳后,便占新岁冬至简介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习俗喝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羊肉汤吃汤圆江南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吃水饺每年冬至这天,在我国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相传医圣张仲景...
4
2023 - 08 - 26
孔府,号称“天下第一家”,衙署合一,爵秩一品。不仅门第尊贵,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以秉承儒家正统、道德文章而名博海内。其建筑群规模之大,列世界文化遗产;藏文物瑰宝之多,达十数万件。其中,府藏法帖石刻久负盛名,宋代欧阳修《集古录》多有著录,其后各金石专著竞相描述。清诗人颜光敏有诗曰:“东国使君致响拓,牛车岁贡同盐絺。”此乃真实写照,孔府主人进京晋见皇帝和拜见朝臣,往往以碑帖朝贺纳贡或做礼品。曲阜存西汉以来的碑刻5000有余,不乏汉魏碑刻之珍贵国宝,又有玉红楼法帖举世闻名。然而,孔府历代衍圣公对赵孟頫的书法字迹情有独钟。曲阜重要的碑刻大都在孔庙孔林内,孔府内原藏的帖刻为数不多,但赵孟頫的书法字迹就有至少5款。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整理、修复镶嵌在孔府二堂后墙外。1、赵孟頫草书帖刻石镶嵌于孔府二堂后,东起第4石,清时翻刻。高43厘米,宽108厘米,厚10厘米。行文草书,共14行,满行12字。2、赵孟頫《游天冠山绝句》草书帖刻石为东起第10石,清时翻刻。高43厘米,宽93厘米,厚10厘米。有诗句:龙口岩:峭石立四壁,寒泉飞两龙。人间苦炎热,仙山已秋风。仙足岩:窈窕石屋间,中有仙人躅。说与牧羊儿,慎莫伤吾足。石人峰:巨灵长亘天,何时化为石。特立千万年,终古无相识。3、赵孟頫《游天冠山》草书帖刻石为东起第20石,清时翻刻。高36厘米,宽60厘米,厚11厘米。有题记及部分诗句:老人峰:有石象老人,□□...
5
2021 - 04 - 04
辛丑年清明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祖大典举行新华社客户端济南4月4日电(记者 赵小羽)岁次辛丑, 节序清明,天之朗朗,春意融融。2021年4月4日,曲阜各界孔子后裔代表,以及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代表等近200人,齐聚孔林,隆重举行辛丑年清明曲阜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祖大典。4日一早,参祭人员身着深色服装,手持祭文和黄菊,静候在万古长春坊前。在庄重礼乐声中,在礼生引导下,主祭官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市政协主席孔令玉带领全体参祭人员,沿孔林神道缓缓前进,经孔林大门、二门、洙水桥、享殿到达孔子墓前,列队肃立。祭祀仪式由曲阜市民政局局长孔德民主持。孔令玉恭读祭文,并率领陪祭官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理事、曲阜市人大副主任孔凡春,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理事、曲阜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孔庆国,以及全体参祭人员,分别祭奠了先祖孔子、二世祖孔鲤、三世祖孔伋、远祖及中兴祖,通过上香、读祝、献花、跪拜、鞠躬等礼仪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与缅怀。清明祭祖,慎终追远。作为维系孔氏家族网链情感的重要载体,孔子后裔家祭对教育广大孔子后裔传承弘扬孔子思想、凝聚海内外孔子后裔的家族与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为响应民政部门倡导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的号召,确保疫情防控和祭扫安全,保障所有人员的身体健康,今年曲阜仅组织本地部分孔子后裔代表参加祭祖大典,并于4月...
6
2020 - 03 - 02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周记(一)说明由于黄冈疫情依旧严峻,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因此原有的《抗疫日记》栏目改为《抗疫周记》;我们将选取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彭门弟子马文浩的在一周内的工作感触与记录,于每周周天推出。编者按生命的美好,在于他的永不服输;人性的光辉,在于他的无私奉献。山东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奋勇挺进“大别山”,在湖北大地上,谱写着抗疫战歌!2020.2.26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两个病区合并后,重症患者数量也多了一些。在这其中,有一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插管(呼吸机气管插管、双侧胸腔引流管、导尿管、鼻肠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而且病情不稳定。为了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给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我们不得不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给患者去做胸部CT。CT科室距离我们病区较远,途中需要转运多次电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脱管,或者出现其他病情变化,对于患者和我们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为此,我们护理团队几乎全员上阵,携带了大量便携设备和药品,做了充分的准备,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结束后,队员们大汗淋漓,浑身被汗水浸透,实在是有些劳累。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患者们的面容,想起家人、领导、同事们的嘱托与鼓励,又让我们重新充满了斗志,再次整装上阵。△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所幸,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壮大,扩充到了十一人(含一名护士长),其中包括五名男生。我们...
7
2021 - 02 - 04
今日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一,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习俗一、祭灶王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据说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祭灶二、扫尘土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
8
2023 - 09 - 03
宝月卿云瞻厥度;奇文妙墨炳其华。这是孔府内悬挂的一副对联。祥瑞的珍宝玉器彰显它的尊贵;奇美的文章妙字突出它的华彩。孔府珍藏的文物数以十万计,不乏金银瓷玉、字画珐琅,但孔府主人自认为最最贵重的藏品,却是一个木质雕刻的圣旨盒。“天下第一家”是人们通常对于孔府的称呼,这个崇高称呼有着独特的历史原因。历代王朝对于孔子的尊崇和礼拜几无间断,孔子的后代也享受着经久不衰的优渥和特权,从而获得了显赫的爵位,丰厚的家资和优厚的待遇。这也使孔府与历代统治者都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孔府与朝廷之间的往来也更频繁和亲密。孔府珍藏的奉天诰命圣旨盒,就是最好的见证。圣旨盒也称“奉天诰命盒”,为清代制作。盒高42厘米,长45厘米,宽21厘米。圣旨盒整体是由底座、内盒、外盖三部分组成。木雕鎏金,底座采用须弥座式,中饰卷云纹,纹饰和谐而舒畅。外盖上则雕满云龙图案,正面刻有五龙:正上方为一正面龙,两边刻着四侧龙,四龙左右两两相对。正面龙下面有一颗宝珠,宝珠下面是层层的云团,在云团中间托起一块蓝底金字的竖匾,匾上题有满汉两种文字:“奉天诰命”。盖底边缘,则满饰汹涌澎湃的波涛。观察整个雕刻画面,会给人一种云龙聚集,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这其中雕刻如此多的龙也同样有着它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龙被视为帝王的象征,帝王也被称为真龙天子。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过记载:“龙,帝之象。”在历史上,有关龙的图案和称谓...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