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07 - 06
点击次数:
40年代我一度经过南京,风雨如磐的山城,连鸡鸣寺也难得寂静。寺中有一幅画,石壁危立,一只公鸡引吭高啼,题诗是《诗经·风雨》一章中的句子:“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旧中国风雨如晦,我于徐悲鸿先生这幅旧作中感到共鸣。我见到悲鸿先生的作品,比这次还要早一些。幼年,我的艺术启蒙师是外祖父苗印青和表兄苗君实,他们教过我画山水、兰竹。四十年代初期,我怀着艺术的求知欲到了北京,人京华美专就读国画,接触过在京的艺术名家,日本画家的中、西流派;外加上西方各流派,也都涌入北京。我对着艺术的万花简徬徨苦闷,面临着自己艺术道路的抉择。当悲鸿先生还未到北京之前,我在各处看过他的部分作品,有人物、奔马和雄狮,也看到由后方流传来的一些零篇断简的印刷品,使我感受到这位爱国画家的感情:国土在沉沦,人民在受难,脱缰的骏马,觉醒的睡狮,劈山的愚公,是救国的呼号,民族的唤醒,中华的写照。我感到这才是代表四亿人民的画笔,民族的画笔,而且是有分量的画笔!抗战胜利,悲鸿先生北上出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他没有想到会有一个艺术学徒在默默地欢迎他。出人意料,悲鸿先生的北上,却激起了北京艺坛的波澜,引起了争论。争论是,认为悲鸿先生师造化、重写生的革新主张摧残了国画。传单到处张贴,报纸论辩对坐,在论战之际,我收到悲鸿先生的油印文章,提出:“人物必具精神,山水必辨地域'。他指出凡有志于绘画的青年“皆愿摹写人民生活,无一人愿意摹仿古人作品为自足者'。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而在那一时代,连这一点变革,都成了难题。这就无怪,当悲鸿先生那样憧憬着的世界--“雄鸡一唱天下白”、“为觅生刍尽日驰”,--中国解放的喜讯传来时,给他带来那么大的欢乐了。悲鸿先生在1932年就画出了《九方皋》,此后多次重复制作。他为什么那样热爱这一主题?现在我明白,他希望人尽其才,而国民党则排斥人才,我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07 - 06
点击次数:
冰雪山水与冰雪画风格     描绘以雪为题材的雪景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东晋顾凯之是最早用中国画表现雪的画家,他曾绘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这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记录的第一幅表现雪的题材的绘画。一千多年以前,唐代大画家王维的《雪溪图》和《江山雪霁图》也以雪为题材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古人画雪采用的是“留白”方法,雪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用水墨间接渲染周围景物形成的,这一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国画家描绘雪景的主要技法。五代时期的赵干,在传统“留白”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发展了“弹雪法”。这两种方法构成了中国雪景画中雪的动、静状态的全部技法。在这之后。虽然经过了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雪景画从表现的内容和手法都有相应的提高,也更加追求意境和气氛,但几千年来对雪景的表现手段和技法“几乎是凝固不变”,尤其是当“我们把审美的重点始终聚集在雪这一主体及其白的实体感受上时,就会觉出传统雪景画的明显缺憾。”      冰雪山水画的产生,是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的一个横向突破,它改变了传统中国雪景画由于受历史、经济环境和自然状貌等因素,表现的都是暖风常吹的江南雪景而北国风光不入画的局面,使得传统雪景画和冰雪山水画这一南一北、一虚一实、从直接到间接、从主动到被动的绘画特点得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雪景画无法表达的雪的质感和冰的剔透更淋漓尽致地得到展现,弥补了传统雪景画不能直接用笔墨来表现雪的缺憾,使其冰、雪这一客观物象更具有主动性、形象性,使冰雪这一主题有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冰雪山水画的产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于志学创作的冰雪山水画面前,人们不再感到北方是恐怖、灾难和谈虎色变的地方,而是一个祥和、寂静、令人愉悦的清新雪国。这在近些年来东北地区的冰雪文化热上也有所体现。继冰...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9
点击次数:
孟武伯[1]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2]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注释】[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zhì)。[2]赋:兵赋包括兵员及武备,泛指军政。【译文】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又问了一遍。孔子说:“仲由嘛,千辆兵车的诸侯大国,可以让他掌管军事,但不知他是否达到了仁。”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千户居民的城邑,百辆兵车的卿大夫采邑,可以让他当总管,但不知他是否达到了仁。”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吗,穿上礼服立于朝堂,可以让他接待宾客,但不知他是否达到了仁。”【今读】三个弟子,三种不同的人物性格,也赢得孔子不同的评价。子路勇猛果敢,可以掌管军事;冉有多才多艺,严谨踏实,可以做地方长官,掌管一方政事;公孙赤仪态翩翩,善于辞令,可以从事外交。可以看出孔子弟子人才济济,体会到孔子伟大的教育艺术,因材施教,各展其才。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认为此三人都没有达到尽仁的境界。事实便是如此,孔子对仁的定位,虽然人人心怀仁善,但层次不一且随情而变,一时一事无法断定其仁的尺度。同时也说明才干与道德修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提示我们无论身居何位,无论身怀何才,都应该努力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大仁德之人。▲张博篆刻·德不孤必有邻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2]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注释】[1]愈:超过,胜过。[2]望:比量,比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怎敢和颜回比?颜回听到一件事能推知十件...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1
点击次数:
孔林内东北部,有一座专门祭颂一位女性的“鸾音褒德”牌坊格外引人注目。此坊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皇帝派人御祭之时。在男尊女卑、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又是在严守封建等级秩序的孔氏宗族,即使是本脉嗣孙,也有极其严格的入林安葬制度,更不用说为女子修墓建坊作祭。那么这个女子到底所为何人,竟然受到如此厚遇?而孔府流传多年的“公主下嫁”之谜与她又有怎样的联系呢?∆于氏牌坊世俗传言,乾隆皇帝有一女,聪慧贤淑,但遗憾的是脸上有一颗黑痣。相士认为这是“灾相”,会给公主带来大灾难,唯一破解之法,即嫁到世间至富至贵之家,方能避祸求安。皇帝召集群臣商议,认为世间最富贵之家莫过皇家,除去皇家,也只有曲阜孔家堪称富贵。孔家世袭衍圣公,富贵两千余年而不衰,不因王朝更迭而没落,乾隆深以为然。但按清代规矩,满汉不能通婚。为绕过这个规矩,皇帝便将公主寄养到大学士于敏中家,成人后以于敏中之女嫁到孔家。这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传说。但翻开乾隆朝历史,可以发现,乾隆帝一生共有十个女儿,十女中除早亡之外,凡是成年后嫁人的,均花落有主,额驸有名,并没有发现有女嫁到孔府的记载。因而上述的故事含有浓重的传说和演义色彩,不可以引为信史。那么,是什么事故能够引起人们对“于氏”如此重视呢?较为贴切的史实是乾隆帝曾经将大学士于敏中的女儿于珊兰认作义女,然后以“公主”的身份嫁到孔府。如是这般,我们仍有一个疑问:这个大学士于敏中是何许人也?在封建等级制度如此森严的古代,为何乾隆皇帝偏偏选中这于氏收为义女并给予如此优待呢?于敏中,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这位大学士自然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仅有24岁便蟾宫折桂,是当时清朝最年轻的状元。因相貌魁伟,性格敏和,一直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起初轮值于懋勤殿,于敏中的书法字体俊秀遒劲,受到乾隆帝的极大赏识,曾命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大乘佛教经典。又因他对“满语”的精熟,乾隆...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1
点击次数:
作者简介孟祥才(1940年——)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彭门创作室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等出版社出版《孔子新传》《孟子传》《秦汉史》《先秦秦汉史论》《先秦人物与思想散论》《秦汉人物散论》《秦汉人物散论续集》《梁启超评传》《王莽传》《中国古代反贪防腐术》《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汉代的星空》《汉朝开国六十年》《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山东思想文化史》《秦汉政治思想史》等个人专著32部,主编、合撰、参编著作31部。有关著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一等奖、山东省社科著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炎黄春秋》《文物》《文艺报》《中国史研究》《历史教学》《文史哲》《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齐鲁学刊》《史学月刊》《江海学刊》《人文杂志》《史学集刊》《孙子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两次获得“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和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孟祥才先生公元前320年,孟子离滕赴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此盘桓了约一年的时间。第二年即离开大梁再回齐国。孟子在大梁待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他的思想发展史上却是重要的节点,因为正是在这一年的时间内,他提出了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一统”观念,完善了“仁政”理论和义利之辩,对当时熏焰张天的纵横家做了完全否定的评价,同时阐发了他心目中的“大丈夫”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成本”的理论。等等。这一年,是孟子53岁至54岁之年...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6
点击次数: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明代碑刻导读孔林呈东西长方形,孔子墓居中偏南,其后世子孙则按照古代的丧葬制度,以次安葬在孔子、孔鲤、孔伋三世祖的后面及东西两侧。从总体布局来看,战国时期的墓葬多分布在孔子墓的周围;汉代墓葬在孔子墓西北和东北一带;唐、宋、金时期的墓葬在孔子墓北面和西面;元、明时期的墓葬多分布在林内西部、西北、东部、东北地带;清之后的墓葬多分布在林内东部、西部和北部;中部空闲地带也有部分明、清时期的墓葬。它们依次距孔子墓渐远。从墓葬主人的身份来看,又可分为祖孙三代墓、历代嫡孙墓、历代裔孙墓、家族女性墓。孔林内现有遗存的墓葬十万多座,以明清之后最多。宋之前的墓葬,因时间久远、自然侵蚀等原因遗存下来很少,有的即使遗存下来,但很难确定墓主身份。本章我们将结合墓主的经历,对孔林内现有遗存的一些重点墓葬进行探讨。重立墓碑为先祖重树墓碑的现象在清代依然延续,其目的是为认祖归宗、明确族系,有的则为后世赠封之故,如孔兴燮为其曾祖孔贞宁赠封衍圣公后即重立墓碑以示。特别在孔昭焕时期留存最为引人注目,数量较多,且族系明确,是该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有墓地文化现象。除孔彦缙、孔贞宁墓碑按明代建制外,所立墓碑大多既没按清时碑制,亦没按颇时定规,且直书立碑者为墓主几十几代孙,没有了墓主家庭关系,从而在众多的墓碑中略显另类。正如前文所述,孔昭焕曾在乾隆年间大修家谱,这充分反映出当时续修家族谱牒对孔林墓碑的研究与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族爷”孔继汾、孔继涑兄弟对宗族内部的控制与影响,这也为他们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至圣林孔贞宁墓碑  位于明墓群中部孔贞宁墓前。碑首浮雕二龙戏珠,额中无朝标,以花卉图案代之。碑身周边雕以云龙纹饰,通高390厘米,宽101厘米,厚32厘米。此碑立于顺治六年(1649年)。碑中正书“诰赠六十三世衍圣公一亭公墓”。左侧正书“礼部尚书前内翰林弘文院学士国子监祭酒济南眷晚生李...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1
点击次数:
孟祥才(1940年——)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彭门创作室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等出版社出版《孔子新传》《孟子传》《秦汉史》《先秦秦汉史论》《先秦人物与思想散论》《秦汉人物散论》《秦汉人物散论续集》《梁启超评传》《王莽传》《中国古代反贪防腐术》《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汉代的星空》《汉朝开国六十年》《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山东思想文化史》《秦汉政治思想史》等个人专著32部,主编、合撰、参编著作31部。有关著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一等奖、山东省社科著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炎黄春秋》《文物》《文艺报》《中国史研究》《历史教学》《文史哲》《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齐鲁学刊》《史学月刊》《江海学刊》《人文杂志》《史学集刊》《孙子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两次获得“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和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孟祥才先生在春秋后期复杂多变的阶级关系中,老子究竟占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他的思想反映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呢?对此,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他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根据是他对社会变革持消极保守的态度,希望社会倒退而不是前进。有的学者认为他代表小生产者或破产的农村公社成员的利益,根据是他反对剥削,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倾向。还有学者认为他代表刚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氏族公社成员的利益,根据是他对理想化的“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1
点击次数:
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们对法帖并不陌生,作为记录历代书法大家真迹的载体,法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它已成为了文化本身。法帖分丛帖和单贴,丛帖分为两大基本类别,一是汇集历史名家的书法字迹摹刻而成,二是集中某一位著名书家的字迹摹刻而成,明清时期流传的丛帖多为二者兼顾。古代官方十分重视丛帖的辑佚,最为有名的是清朝乾隆皇帝收集的《三希堂法帖》,其中收录了晋朝大书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可谓是宫廷丛帖之最。而今陈列于孔庙东西庑北首的玉虹楼法帖刻石,则是民间收集丛帖的集大成者。孔府文物档案馆保存有两套《玉虹楼法帖》的装帧拓片,共显示582帖。装帧为101卷,又称“百一帖”,分为玉虹帖十六卷、玉虹鉴真帖十三卷、续鉴真帖十三卷、摹古帖二十卷、国朝名人帖十二卷、瀛海仙班帖十卷、金人铭帖二卷、隐墨斋帖八卷、黄涪州帖一卷、米海岳帖一卷、祝京兆帖一卷、临中兴颂帖二卷、张文敏小楷一卷、张文敏书诗一卷。《玉虹楼法帖》石刻原陈列于十二府玉虹楼,现存刻石569块,陈列于孔庙东西两庑北首。∆《玉虹楼法帖》石刻驻足于石刻前,常常被其浩繁庞大的气势所折服,如此巨大的工程,细致入微的临摹篆刻,又因其并非宫廷之作,那么,这法帖创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实,他是一位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孔氏后人,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而玉虹楼这个名字,则来源于他的书斋号。孔继涑,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终年66岁。孔继涑的青年时代可谓是春风得意,他天资聪颖,又敏而好学,年仅十五岁便考中了秀才,十七岁时岁试第一,成为廪生,十九岁又成贡生。学习之余,书法是孔继涑最大的爱好,他从小就喜爱笔墨,常常将自己关诸书斋,研习书法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也为后来他法帖事业的成功打下了...
399页次1/50首页<12345678910...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