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日期: 2018-07-12
浏览次数: 378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碑刻林立,林深地广、植被茂盛,不但是了解孔氏家族和葬俗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生长稀有植物的地方。楷树、灵芝和蓍草,就是孔林内生长的特殊植物,被誉为孔林“三宝”。千百年来,“三宝”始终与孔林相伴相生,被人们载之于书,传之于口,颂之于诗,赞之于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人们或许要问,在孔林众多的植物当中,为什么偏偏称它们为三宝?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三种植物之所以被称为宝,自有其称宝的理由。可以这么说,这三种宝,哪一种都带有神秘的光环;都有着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地方;都与圣人、圣地、孔门儒学密切相连。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上曾名闻遐迩的“三宝”,却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尤其是“文革”当中,“三宝”作为封建社会的遗毒,被“斩草除根”,以至于后来连认识“三宝”的人也很少了。特别是蓍草,更被认为已在孔林内绝迹。

今天,我们有必要去重新认识一下“三宝”,这对我们了解儒家文化在圣地圣域的影响,是很有帮助的。

孔林里生长的楷树,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树木。

相传,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与世长辞,子贡闻此噩耗,悲痛欲绝,急趋奔丧。孔子奉安时,子贡悲痛益甚,一只丧杖竟不能支其躯体,随双手各持一支,匍伏至墓地。孔子棺椁下葬已毕,子贡仍柱哀杖悲痛不已,竟不知不觉两支哀杖于孔子墓前已入土尺余。其后,这两支入土的哀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每界仲春,花开似锦,布满枝头,花呈褐色穗状,如桑葚积结枝间。叶如槐而较长,又似柳宽而短。抗旱耐涝,百虫不侵,常盛不衰。人们称这种树为“楷树”,其意为:孔子是世人之楷模,万世之师表,道德之规范。

传说故事,一般带有一层神秘色彩,比如子贡的两支哀杖,竟能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的楷树。故事很神奇,但多多少少叫人感觉有些不可思意。实际上,孔林里确实有“子贡手植楷”,这是子贡当年为孔子守墓时所植,至今尚在。孔尚任《阙里志·古迹志》卷五:“在孔林内圣墓东南,享殿之后,子贡手植也。高四丈五尺,围一丈,枯而不朽。旁有楷亭,子贡偃息之处。又,庐墓场之北有古楷一株,高五丈余,围一丈三尺,尝有白雀栖其上,云亦子贡手植。”

楷树是一种落叶乔生,树皮呈鳞状,形体粗大,躯干多姿,如龙似虬,苍劲有力。木质坚实而柔韧,有直性而无横性,纹理细密,色呈黄色,久藏不腐。刻成手杖,古朴可爱,不会暴折;雕成如意,玲珑剔透,如丝不断,是曲阜著名的传统工艺品。

孔林里生长灵芝,史志中有很多记载,乾隆《曲阜县志》记:“林中产芝,黄红紫各色,绚若文锦,以古木甚蕃,蒸蕴而出也。”而孔子后人们,更是把孔林生长灵芝视为先祖所赐之宝,而津津乐道,常常提起。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朋在《孔裔谈孔》中说:“孔林有三宝,楷木、灵芝和蓍草。”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在《孔府内宅轶事》中回忆道:“除了蓍草,孔林里还遍地长着灵芝,而孔林以外却一点不长。”她感到这是一种既神奇又不可思议的现象。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瑶草”、“三秀”之称。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儒家经典《礼记·内则》记有:“芝栭菱椇。”把灵芝列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佳品,来供奉长辈。

封建社会,有“王者仁德,则芝草生”的观念。《宋书·符瑞志》说:“芝草,王者慈仁则生。”汉武帝时,宫廷梁上长出了灵芝,这件事轰动了朝廷,大臣们纷纷向皇帝祝贺,说灵芝的出现是皇帝治国有道、勤政爱民所致,因为皇帝的仁德感动了苍天,于是降福于当朝,这是祥瑞之兆,说明祥瑞将降临国家。因此,汉武帝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典礼,大赦天下犯人,减赋税。

《曲阜县志》卷二十四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夏五月,经度制置使兼判兖州王钦若,获芝于孔林。钦若上言,得芝五株,色黄紫如云气及戴冠帻之状。”那么,王钦若在孔林里所获的这五株灵芝是怎样处理的呢?《阙里志》卷二十,给予明确的答复:“宋真宗幸鲁时,宰相王钦若取以献瑞。”原来,王钦若把这五株灵芝,在宋真宗赵恒来曲阜祭孔朝圣时,以祥瑞,进献给了皇帝。

宋真宗赵恒得到王钦若进献的灵芝后,非常高兴,以为这是圣人孔子在天有灵,是大祥大瑞之兆,当即“诏遣入内殿头杨怀玉祭谢,复得芝五本。”(《孔氏祖庭广记·林中古迹》)可知,杨怀玉在祭谢时,又得到了孔林灵芝五本。

蓍草是孔林三宝之一。

《曲阜县志》卷五记载:“至圣冢上有蓍草,既凋复青茎有八棱象八卦,叶有五出象五行,以一丛五十茎者为贵,然不可得。”《阙里志》卷二十亦载:“蓍草,生圣墓上,一丛五十者占筮有奇验。”

蓍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孔子世家》说:“似蒿非蒿,似艾非艾,九节八棱。”意思是说,既象蒿,又象艾,然而又有不同之处。

古往今来,人们把蓍草视为“灵物”。相传,太昊伏羲氏曾用此草“揲蓍画卦”。《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易·系辞上》又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有一种说法,说是蓍草稀贵,全国仅三处生长此草,一是山东曲阜的孔林;一是山西纪念周武王次子的晋祠;再就是与太昊伏羲氏相关的地方。毫无疑问,这三处都是“圣神之域”。

曲阜的孔林,是至圣先师孔子长眠归葬的地方。孔林里生长蓍草,孔子后人们不但知晓,而且深谙其用途:“孔林里有一种野草叫蓍草,开白色小花,笔直的茎,用六经里的易经算命时就要用蓍草,过去有个讲究:有蓍草的算命先生,算的最灵,许多远地的算命先生,都千方百计托人弄到孔林的蓍草。据说哪个算命先生面前放着一把蓍草,就表示他是真心懂得算命的,顾客也就比较多。来孔林参观的人临走时常常带些蓍草。”(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

蓍草是占卜的重要工具,甚至有人说,蓍草是人神交易过程中的货币。在“绝地天通”之后,先民通过巫师(祭司、巫医)割取蓍草,将其与祇交换来取得未来信息,该信息用蓍草梗,变换推演的数字形态来表达,这便是“易”的本原,也是蓍草传说生态解构的本原。

清末,孔庙百户官毕永岗,作《阙里林庙通纪诗》,里面对孔林三宝作过具体描述,如《蓍草》:“苞蓍占卜吉祥呈,一本芃芃五十茎。八卦五行形象合,钟灵毓秀不虚生。”《灵芝》:“班烂圆厚彩青红,采取灵芝在露丝。为受云根产圣地,钟芷神秀沐春风。五色光华灿日出,比他众卉不相同。如露似锦文章立,采献金銮瑞气虹。”《文楷茶香》:“楷名文木喜逢春,初出新芽焙作珍。可待茗茶客去后,香留舌本最宜人。烹出蒙山众口夸,清香那比此楷茶。不经陆羽品题著,压倒雨前嫩蕊芽。”

孔林三宝,具有鲜明的圣地特色,笼罩着一层儒家文化的光环;珍奇稀有,蕴涵丰厚;是孔子故里不可或缺的一份文化遗产。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30
点击次数: 408
孟祥才,1940年生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师从侯外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研究工作。近日,在第六届中国临沂东夷文化论坛期间,孟祥才教授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就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与儒学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齐鲁晚报:近期,曲阜尼山论坛、临沂东夷文化论坛、外交部全球推介等一系列和山东有关的文化盛事密集...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332
鲁国请回孔子为什么没有任用                                                    ...
2018 - 09 - 14
点击次数: 529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彭庆涛 曲阜孔庙,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宇,自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起,历经两千多年七十多次重修扩建,到清代形成了最后的规模,占地9.6公顷,有建筑104座,碑刻1172幢,古树1250余株。规制宏伟,气势巍峨。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 &#...
2018 - 07 - 17
点击次数: 167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刘岩《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一、《论语》的底色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
2018 - 07 - 12
点击次数: 378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
2018 - 07 - 04
点击次数: 181
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孟继新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至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谜团。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联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7
人民网曲阜6月23日电 (张代生)《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22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该系列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著名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先生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先生联合主编,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古代家族礼制》等分册,涵盖了中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的全方面、各层次。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勇立潮头的彭门创作室对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对重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记忆、重塑国人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价值。丛书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
2
2020 - 02 - 19
抗疫日记 | 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三) 抗疫日记 | 临危受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武汉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系列的主人公是彭门弟子马文浩及其济南市儿童医院的同事们,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近战“疫”第一线。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2月15日,济南市儿童医院接到驰援湖北的通知,按照上级要求,迅速组织一批援鄂队伍。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马文浩早早就报了名,此时马文浩成为山东第11批援鄂医疗队的光荣一员,他将与其他的同事共同奔赴疫情的第一线。驰援前的准备接到通知后,六名援鄂英雄迅速到达医院。由于提前做好了援鄂的准备工作,护理部张兆芳主任提前列好了生活用品清单清单,并派专人进行采购,分装。∆援鄂队员理发∆同事对援鄂英雄叮嘱∆行囊临行前,济南市儿童医院院党委为逆行的六位英雄举行出征仪式,党委书记盖中涛表达了对英雄的信心与担心之情。身为彭门弟子的马文浩能作为一名医生支援前线,彭门人为之感到骄傲,同时马文浩此行牵动着彭门老师及师兄弟的心,大家纷纷为他点赞加油!“同事来送行的人很多,护士长张会芹、周娟、刘敏……还有好多人,得知我要去支援,她们立马从家里赶过来,给我送行”马文浩说。∆山东援鄂第十一批医疗队机场列队奔赴一线到达湖北地方安排了酒店住宿,为了更好地阻断病毒的传播,酒店的所有中央空调一律停止使用,队员们可...
3
2024 - 03 - 09
温阳乡校大成殿重修竣工仪式举行2024年2月24日,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总裁朴洪英一行出席了温阳乡校大成殿的重修竣工仪式。与会者包括国会议员李明洙、牙山市市长朴庆贵、牙山市议会议长金熙英等相关人士,以及该地区儒林百余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成均馆元老、温阳乡校前任典校、牙山的精神支柱李兴馥会长,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在朴洪英总裁及在场众人的搀扶下,也出席了此次仪式,为在场来宾以及儒林众人带来了感动与鼓舞。温阳乡校建立于朝鲜时代,经历了壬辰倭乱的大火摧毁,于1610年重建至今。在1982年,曾进行过一次对大成殿和明伦堂的重修。此次大成殿的修缮工程于2023年5月启动,最终于2024年1月底竣工。  “龙经济”活跃济宁文旅市场龙年春节,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迎来众多游客,文旅市场红火。古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大年初一,新年首趟龙船搭载着百余名游客向龙拱港进发,开启新春“寻龙之旅”。龙拱港依运河支流龙拱河而建,相传远古时期有巨龙从天而降,拱出一条沟壑,行云布雨,水流溢满成河,从此旱魔降缚,灾民得救。游客乘船找寻古老的传说,祈福龙年风调雨顺。春节期间,济宁每天举办多场文旅活动,为中外游客奉上文化大餐。曲阜孔府过大年暨明故城夜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三孔景区“寻龙”“汉服秀·游三孔”、孔府皮影春节专场《年宝大贺岁》等活动精彩纷呈。“‘龙经济’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4
2020 - 02 - 20
抗疫日记 | 援鄂医疗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武汉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篇的主人公是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彭门弟子马文浩。让我们根据他所分享的内容,走近战“疫”第一线。工作感受 根据马文浩的介绍,虽然全国各省(除湖北外)的病例增长数量已经下降连续十几天,但湖北的疫情局势仍然相当严峻,我们需要有严肃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当提到第一天正式投入工作时的情景,他说道:“今天上班第一天,整体感觉情况不是特别的乐观,但目前大多数病人的病情还不是很严重,不过明天会转过来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同时,他也提到,一线医护人员需要穿戴厚厚的防护服,整体感觉又闷又热,喘不过气来,并且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全身冒汗,汗水流个不停。此外,由于所在医院尚未配备护工与保洁人员,也需要他们来承担相应的工作。工作环境提到工作的环境,马文浩说:'因为整个大别山医院还在修建当中,没有修建完毕,条件还不是特别的好;人员、物资也相对不足;除此之外,由于医疗器械来自各个医院,千差万别,需要重新学习、熟悉。”不过,他也相信随着人员与物资的不断到位,这些情况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当地居民对山东的医疗队十分感激。他说:“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病患,对咱山东这边救援队都感谢;一个做维修工作的黄冈当地人,看到我们之后,谢不离口,甚至能在眼里看出他的那种感激。”工作日记致敬逆行...
5
2020 - 11 - 21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更好研究《孔子家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视频观看请点击下列文字:更好研究《孔子家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今年以“传习经典融古慧今”为主题,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为重点。晒书活动启动仪式在曲阜孔子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先贤探索晒书、曝书之法,肇始于周汉。每年农历七月七,都有晒书的传统。古人晒书是为了防潮防蛀,更好地保护书籍,又逐渐涵养了独特的书籍文化。那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得以世代相传,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这些典籍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我们应该如何传承经典、活化经典呢?闪电新闻独家推出《大家话经典》专栏,众多知名文化使者分享他们的晒书感悟,让我们一起传承经典、活化经典!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7日讯. “看到孔子研究院的成果中有《论语》和《孔子家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接受闪电新闻独家专访时谈起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的情形。“这两本书,《论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孔子家语》相对来说就陌生一些。事实上,《孔子家语》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它记载的内容和《论语》性质相同,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杨朝明院长介绍到,《孔子家语》的字数超出了...
6
2024 - 03 - 09
《走进孔子(中英文)》建设座谈会召开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大家充分肯定了《走进孔子(中英文)》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围绕贯彻落实“两创”要求,就刊物定位、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等方面相继发言,希望刊物可以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传播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青瓷百咏”特展在浙江开展      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
7
2019 - 03 - 19
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共同上台为研学基地揭牌3月16日上午,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曲阜市机关招待所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廷善、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博物馆馆长孔德平、中国孔子网总编王承山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仪式上,中国孔子网副主编杨光向来宾介绍了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彭庆涛等专家先后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孔子网在曲阜设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  刘廷善说,新时代是一个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时代,在曲阜彭门创作室成立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有利于发挥曲阜圣人之乡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朝明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细致阐释了在彭门创作室成立研学基地的重大意义,并代表孔子研究院表示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  孔德平对研学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彭庆涛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表示钦佩,并赞许以彭庆涛领衔的彭门创作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王承山主编介绍了中国孔子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曲阜当地领导和各界同仁为中国孔子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王君毅高度评价了彭庆涛的学术成就,并认为彭门创作室一定能将研学基地建设好,同时表示了尼山圣...
8
2020 - 02 - 20
汉书佐酒,余音绕梁——纪念安作璋先生逝世一周年安作璋先生千古!去年此时的山东,冰消雪融,大地回春,一位老人却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缅怀这位故去的老前辈——著名学者、秦汉史大家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简介安作璋(1927—2019),山东曹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孔子网专家顾问、彭门创作室导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曾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首届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2月20日,安作璋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3岁。安作璋先生的治学作为历史学者,安作璋先生治学严谨、功底深厚、著作等身,以“传承历史,资政育人”作为自己学术的主要任务。早在齐鲁大学就读时,便发奋苦读,到79年时,书架上的“前四史”已经置换了数套。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主张治史贵在乎通,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通史、地方史、文化史、文献学等领域。安作璋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出版《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学...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