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貌辩 (彭庆涛)

日期: 2018-06-17
浏览次数: 174

孔子像貌辩

彭庆涛

 

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代宗师,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内在心灵品质近乎完美的人伦之表的形象,却被神化成了一尊类似“土地神”的形象。历史文献中大都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圩顶反首张面,四十有九表”等,《史记·孔子世家》、《白虎通》等影响较大的文献均记如此。金代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所著《孔氏族庭广记》将金代以前有关孔子体态的记载进行了更为综合的描述: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字仲尼,……孔子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凡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準;手握天文、足覆度字,或曰王字;坐如龙蹲、立如凤跱;望之如仆、就之如昇;耳垂珠庭、龟脊龙形;虎掌、胼肋参膺、河目海口;山脐林背、翼臂斗唇;注头隆鼻、阜、堤眉、地足,谷雷声、泽腹昌颜,均辅唳、骈齿;眉有一十二采,目有六十四理;其头似帝唐、其颡似帝舜、其顶类皋陶、其肩类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之长人而异之”。“生而首上圩顶”,《索隐》云:“圩,音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其它文献多有记之,大致如此。

对于上述所记录的孔子形象,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均不难看出其神化的性质。自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被推为经学,孔子也就做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到了圣人的位置上,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将儒学与神学有机地结合,儒家经典被罩上神秘的色彩,孔子也从布衣被尊为“神”了。既然孔子已为“神”,那就必然会有“神”的异性,所谓“神异”、“怪异”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史记·孔子世家》还看不出多少神化的因素,至东汉时期的《白虎通》,就将孔子描绘成“神”了,以后的文献便在《白虎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演义、神化。现在所流传的孔子形象标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孔子像,标本有二,其一是孔子行教像,古代庙学均张挂此像;其二是孔子为鲁国司寇像。吴道子所创孔子像的依据为《白虎通》,盛传孔子生有七露,即鼻露孔、眼露睛、口露齿、耳露轮,又耳、鼻、眼为双配,故称“七露”,从吴道子所作孔子行教像来看,确有此态。孔府所藏宋人摹吴道子绘孔子司寇像(实为明人所绘),孔子戴司寇冠,半身,大耳满须,睁目斜视,露牙裂唇。画的上部有宋高宗御制孔子赞文。

孔庙大成殿内所塑孔子像的容貌大体与孔子行教像接近,身上配以冕二十旒、服十二章,即为西周王服。孔子的这种形象是封建统治者神化的结果。类似于一般庙宇的坐神如土地爷等,这与真实的孔子出现了多大的反差呢?不言而喻!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长相呢?笔者就这一问题依据所掌握资料,提出见解如下:

1          历史流传的孔子形象是神化的结果,绝非孔子本人的相貌。

2)种种迹象表明:孔子是一个体格高大,仪态端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

首先,孔子不应该有须发浓浓的络腮胡须。以“胡”称谓胡须是较晚的事。“胡”字本意是指动物颔间下垂的肉,《说文解字》“胡”下注曰“牛颔垂也,从肉,古声”。古时中原人称“胡子”为“须”,“须,面毛也,从页从彡,凡须之属皆从须”1原始华夏人胡须很少,而北方人较多。因北方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寒带地区,毛发发达,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因颔下多毛发,类似于动物颔下之肉,故被中原人称为“胡”,古时中原人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人”即因于此。春秋时期的中原一代基本上保持了原始华夏人的纯正血统,故而不可能有大络腮胡子。战国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经常骚扰中原北界,加之秦国长期居于西北少数民族区域,因此出现了极少部分的络腮胡子,这是事实。如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武士俑,极个别具有络腮胡。但保持原华夏血统的中原各地,基本上不存在这种状况。《中国美术简史》2的附图中,所有战国以前的人物造型均无胡须,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人物御龙帛画的人物有微胡3河南洛阳烧沟61号墓属西汉晚期,墓室壁画有“二桃杀三士”,画面12人,其中2女,男性老者4人中,2人无须,2人有微须4,同时期的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迎宾拜谒”,画面5人,全部男性成人,除1人有唇下微胡,其他四人全无胡须5,在古代遗址中发现的人物形象,越是靠北方,胡须越多,如河北望都1号汉墓的墓室壁画中,唇上有浓胡,微腮胡6,而在辽宁金县营城子汉墓的壁画有门吏二人,均有较长的络腮胡,宽度达两耳之间接下巴7。在山东一带发掘的汉画像石刻中,很少有留胡须的人物形象,个别人物有胡须也仅仅是微胡。华夏人尊黄帝为始祖,在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中有黄帝的人物造型,无胡须。即是一证。

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各民族进行了历史上的一次大融合,以后北方及中原一带便开始有了较多的络腮胡。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山东一带,其祖先为宋国贵族,应该是纯正的华夏人,因此不应有那种很大的络腮胡。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孔子形象是武氏祠东汉画像石刻中的“孔子见老子图”,老子无胡须,孔子唇下似有胡须,也似无胡须,至少没有象后来孔子像那样的胡须。

孔子之孙孔对此说的更为准确,《孔丛子·居卫》记载了子思(孔)到齐国,齐君以嬖臣“美须”戏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须眉于先生也”。子思回答说:“非所愿也。所愿者唯君修礼义,高百姓,……若此不须鬣,非所病也。且吾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由此可见,孔子的确无胡须。

其次,考孔子父亲叔梁纥应是仪表出众的人物。《左传》记载了鲁襄公十年,鲁人从晋伐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陬人纥抉之以出门者”。正义曰:“纥,陬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纥也。”8《孔子编年》言纥“以勇力闻诸侯”。《孔子家语》载:

 

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氏谓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卿士,然先圣王之裔也。今其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孔子家语》是魏人王肃所作,后人对此记载多有疑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言:“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此,历来贬者甚多,《史记·索隐》解释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有关叔梁纥与颜氏的结合说法甚多,总体来看,其重点就是对“野合”的认知问题。但不管怎样说有几点是清楚的:(1)叔梁纥在娶颜氏之前已有妻施氏,施氏生九女;有妾,妾生孟皮,即孔子的兄长。(2)叔梁纥娶颜氏时约为六十六岁,而颜氏约为十六岁,属老夫少妻。(3)叔梁纥与颜氏为野合,无论后人对“野合”怎样去解释,都无法否认叔梁纥与颜氏的结合有不合乎“礼”的地方。(4)叔梁纥身高九尺,勇力过人,假定《孔子家语》有所依据,则纥深为颜氏父所景仰而“贪之”。因此我们可以窥视到叔梁纥体骼高大,身体健壮,武力绝伦,虽年已六十多岁,仍不减男子汉的魅力,颜氏征在能够甘愿背“礼”而随其“野合”,且不说叔梁纥已有妻妾儿女,单就其行为而言,就足以证明叔梁纥的仪表出众了。颜氏征在十六岁与老者野合,尽管《孔庭摘要》上有“颜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贤德,愿应其求”的记载,但“野合”的本身确有越“礼”之数,小女子敢越“礼”而为之,可见其应为佳貌性情中人。这里绝非含有对颜氏的诋毁之意,叔梁纥去世后颜氏约二十岁守寡,含辛茹苦把孔子养育成人已充分体现了其贤德所在了。又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崇“孝”道,亦可直观孔子对其母贤德的认可。在这里笔者是通过此据来证实孔子的父母仪态具佳。医学上已经证实,人的仪态和智商都有遗传的基因。孔子父母的较佳仪表和容貌,便为孔子的美男子形象奠定了基因基础,尽管这种基因的遗传不是绝对的,但至少它提供了孔子成为美男子的可能性。

再其次,《孔子家语·本姓解》记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这时孔子在鲁国已小有名气,孔子十七岁时,鲁大夫孟子临终前告诫其嗣懿子:“孔丘,圣人之后,……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子死后,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孔子处学礼9。孔子少时曾担任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等官职,在鲁国属“士”一级贵族。一个以好礼著名的鲁国贵族小吏,从宋国娶来一位夫人亓官氏,可想亓官氏必是一位品德优秀、相貌极佳的女子。历史文献对亓官氏的记录几乎没有。但根据孔子当时的情况看,如果亓官氏没有较好的人品与容貌,孔子绝不会从遥远的异国将其娶来为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容貌具佳的妻子,在孔子眼中也并非真正的看得起。《孔从子》、《礼记》等文献及其注疏中多言孔子曾经“三黜其妻”,孔子对妻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假如孔子的容貌象文献所述的那样丑怪神异,那就不可能对其妻有“三黜”之举。因此完全可以说,孔子无论在人品、才能、容貌上都不逊于亓官氏,尽管亓官氏品貌具佳,才可能有“三黜其妻”的可能性。由此可以证实,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是一位体貌具佳的美男子。

最后,孔子在卫国见南子的故事更能说明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

 

《论语·雍也》也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其疏曰:“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而灵公惑之。……”子路不说者:子路性刚直,未达孔子之意,以为君子当义之与比,而孔子乃见淫乱妇人,故不说乐。夫子矢之者;矢,誓也。以子路不说故,夫子告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者,此誓辞也,予,我也。否,不也。厌,弃也。言‘我见南子所不为求行治道者,愿天厌弃我!’再誓之者,重其誓欲使信之也。10

南子又称夫人,原是宋国贵族的女儿,相貌极佳,风流妖冶,秽乱宫掖,是历史上著名的放荡女流。当她得知孔子在卫国时,便主动邀请孔子会面,并把宫室和自己装扮一番。孔子行完礼后,南子则在帏帐内主动回礼,足见南子对孔子颇有好感。孔子拜见南子回到住所后,向弟子们说明了实情,但孔子身边最亲近的弟子子路确不相信他,气得孔子指天发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再次证明了孔子只有具备了内在和外在的双重魄力才会产生如此的情景。假使孔子长得象“七露”之怪异者,南子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的兴趣,更不会使子路“不说”了。子路为何不相信孔子呢?因为南子是个淫荡女辈,而孔子又具有翩翩风度和极佳的相貌,所以当孔子拜见南子后,不管怎样解释,子路就是不相信,他怀疑南子对孔子一定有什么越礼之处,因此“不说”,孔子说不清楚,只得指天发誓说:“我如果有什么越礼的地方,天不容!天不容!”

而事实上,南子对孔子确有好感,在南子见完孔子后不久,南子与卫灵公同车,让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更加表明了孔子出色的外在气质在南子心目中的份量之重。如果孔子长得如“七露”怪异,南子不可能与其比车而行并“招摇过市”了。由此可见,孔子定是品貌具佳的风度男子。又孔子见南子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孔子能够如此打动一个淫荡妇人的心,可想孔子是个什么样的风度和容貌了。因此说,孔子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孔子的具体长相,已无法考证,孔子后裔多以晋顾恺之所作先圣小影为孔子真像,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皇帝到曲阜,见孔子像较多,且相貌不一,问哪幅最象孔子,衍圣公孔毓圻回答说惟行教小影为最真,乃当年端木赐篆写,晋顾恺之重摹。《孔氏族庭广记》先圣小影:“今家庙所藏画像,衣燕居服,颜子从行者,谓之小影,于圣像为最真。近世所传,……皆后人追写,殆非先圣之真像。”究竟先圣小影与孔子真实相貌有多少误差,确不得而知了。《家谱·先圣小影》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夫子温良恭俭让,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善传圣人之神。”其它有载孔子体态、相貌的文献还有许多,如《庄子》、《世本》、《荀子》、《吕氏春秋》、《孔从子》、《淮南子》、《孔子家语》等约数十种,说法各一,而又有雷同,甚至有些互为矛盾。因此,就孔子具体的相貌而言,已无法确知了。我们可以证明孔子是个美男子,也只能是证其事,而不能描其像了。

此证孔子貌美,对于研究孔子的生平有一定的辅助意义,还孔子一个本来面目也是求真求实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这里并非否定传统孔子相貌的存在意义。传统孔子相貌已被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认同,将仍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突出形象流传下去。

 

 

注释:

1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中华书局影印本

2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28

4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31

5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32

6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34

7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33

8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影印·1946

9 《史记·孔子世家》

10《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影印·第2479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30
点击次数: 408
孟祥才,1940年生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师从侯外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研究工作。近日,在第六届中国临沂东夷文化论坛期间,孟祥才教授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就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与儒学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齐鲁晚报:近期,曲阜尼山论坛、临沂东夷文化论坛、外交部全球推介等一系列和山东有关的文化盛事密集...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332
鲁国请回孔子为什么没有任用                                                    ...
2018 - 09 - 14
点击次数: 529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彭庆涛 曲阜孔庙,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宇,自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起,历经两千多年七十多次重修扩建,到清代形成了最后的规模,占地9.6公顷,有建筑104座,碑刻1172幢,古树1250余株。规制宏伟,气势巍峨。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 &#...
2018 - 07 - 17
点击次数: 167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刘岩《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一、《论语》的底色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
2018 - 07 - 12
点击次数: 378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
2018 - 07 - 04
点击次数: 181
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孟继新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至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谜团。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联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7
人民网曲阜6月23日电 (张代生)《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22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该系列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著名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先生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先生联合主编,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古代家族礼制》等分册,涵盖了中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的全方面、各层次。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勇立潮头的彭门创作室对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对重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记忆、重塑国人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价值。丛书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
2
2020 - 02 - 19
抗疫日记 | 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三) 抗疫日记 | 临危受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武汉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系列的主人公是彭门弟子马文浩及其济南市儿童医院的同事们,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近战“疫”第一线。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2月15日,济南市儿童医院接到驰援湖北的通知,按照上级要求,迅速组织一批援鄂队伍。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马文浩早早就报了名,此时马文浩成为山东第11批援鄂医疗队的光荣一员,他将与其他的同事共同奔赴疫情的第一线。驰援前的准备接到通知后,六名援鄂英雄迅速到达医院。由于提前做好了援鄂的准备工作,护理部张兆芳主任提前列好了生活用品清单清单,并派专人进行采购,分装。∆援鄂队员理发∆同事对援鄂英雄叮嘱∆行囊临行前,济南市儿童医院院党委为逆行的六位英雄举行出征仪式,党委书记盖中涛表达了对英雄的信心与担心之情。身为彭门弟子的马文浩能作为一名医生支援前线,彭门人为之感到骄傲,同时马文浩此行牵动着彭门老师及师兄弟的心,大家纷纷为他点赞加油!“同事来送行的人很多,护士长张会芹、周娟、刘敏……还有好多人,得知我要去支援,她们立马从家里赶过来,给我送行”马文浩说。∆山东援鄂第十一批医疗队机场列队奔赴一线到达湖北地方安排了酒店住宿,为了更好地阻断病毒的传播,酒店的所有中央空调一律停止使用,队员们可...
3
2024 - 03 - 09
温阳乡校大成殿重修竣工仪式举行2024年2月24日,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总裁朴洪英一行出席了温阳乡校大成殿的重修竣工仪式。与会者包括国会议员李明洙、牙山市市长朴庆贵、牙山市议会议长金熙英等相关人士,以及该地区儒林百余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成均馆元老、温阳乡校前任典校、牙山的精神支柱李兴馥会长,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在朴洪英总裁及在场众人的搀扶下,也出席了此次仪式,为在场来宾以及儒林众人带来了感动与鼓舞。温阳乡校建立于朝鲜时代,经历了壬辰倭乱的大火摧毁,于1610年重建至今。在1982年,曾进行过一次对大成殿和明伦堂的重修。此次大成殿的修缮工程于2023年5月启动,最终于2024年1月底竣工。  “龙经济”活跃济宁文旅市场龙年春节,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迎来众多游客,文旅市场红火。古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大年初一,新年首趟龙船搭载着百余名游客向龙拱港进发,开启新春“寻龙之旅”。龙拱港依运河支流龙拱河而建,相传远古时期有巨龙从天而降,拱出一条沟壑,行云布雨,水流溢满成河,从此旱魔降缚,灾民得救。游客乘船找寻古老的传说,祈福龙年风调雨顺。春节期间,济宁每天举办多场文旅活动,为中外游客奉上文化大餐。曲阜孔府过大年暨明故城夜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三孔景区“寻龙”“汉服秀·游三孔”、孔府皮影春节专场《年宝大贺岁》等活动精彩纷呈。“‘龙经济’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4
2020 - 02 - 20
抗疫日记 | 援鄂医疗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武汉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篇的主人公是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彭门弟子马文浩。让我们根据他所分享的内容,走近战“疫”第一线。工作感受 根据马文浩的介绍,虽然全国各省(除湖北外)的病例增长数量已经下降连续十几天,但湖北的疫情局势仍然相当严峻,我们需要有严肃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当提到第一天正式投入工作时的情景,他说道:“今天上班第一天,整体感觉情况不是特别的乐观,但目前大多数病人的病情还不是很严重,不过明天会转过来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同时,他也提到,一线医护人员需要穿戴厚厚的防护服,整体感觉又闷又热,喘不过气来,并且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全身冒汗,汗水流个不停。此外,由于所在医院尚未配备护工与保洁人员,也需要他们来承担相应的工作。工作环境提到工作的环境,马文浩说:'因为整个大别山医院还在修建当中,没有修建完毕,条件还不是特别的好;人员、物资也相对不足;除此之外,由于医疗器械来自各个医院,千差万别,需要重新学习、熟悉。”不过,他也相信随着人员与物资的不断到位,这些情况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当地居民对山东的医疗队十分感激。他说:“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病患,对咱山东这边救援队都感谢;一个做维修工作的黄冈当地人,看到我们之后,谢不离口,甚至能在眼里看出他的那种感激。”工作日记致敬逆行...
5
2020 - 11 - 21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更好研究《孔子家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视频观看请点击下列文字:更好研究《孔子家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今年以“传习经典融古慧今”为主题,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为重点。晒书活动启动仪式在曲阜孔子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先贤探索晒书、曝书之法,肇始于周汉。每年农历七月七,都有晒书的传统。古人晒书是为了防潮防蛀,更好地保护书籍,又逐渐涵养了独特的书籍文化。那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得以世代相传,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这些典籍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我们应该如何传承经典、活化经典呢?闪电新闻独家推出《大家话经典》专栏,众多知名文化使者分享他们的晒书感悟,让我们一起传承经典、活化经典!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7日讯. “看到孔子研究院的成果中有《论语》和《孔子家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接受闪电新闻独家专访时谈起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的情形。“这两本书,《论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孔子家语》相对来说就陌生一些。事实上,《孔子家语》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它记载的内容和《论语》性质相同,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杨朝明院长介绍到,《孔子家语》的字数超出了...
6
2024 - 03 - 09
《走进孔子(中英文)》建设座谈会召开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大家充分肯定了《走进孔子(中英文)》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围绕贯彻落实“两创”要求,就刊物定位、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等方面相继发言,希望刊物可以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传播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青瓷百咏”特展在浙江开展      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
7
2019 - 03 - 19
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共同上台为研学基地揭牌3月16日上午,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曲阜市机关招待所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廷善、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博物馆馆长孔德平、中国孔子网总编王承山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仪式上,中国孔子网副主编杨光向来宾介绍了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彭庆涛等专家先后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孔子网在曲阜设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  刘廷善说,新时代是一个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时代,在曲阜彭门创作室成立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有利于发挥曲阜圣人之乡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朝明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细致阐释了在彭门创作室成立研学基地的重大意义,并代表孔子研究院表示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  孔德平对研学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彭庆涛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表示钦佩,并赞许以彭庆涛领衔的彭门创作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王承山主编介绍了中国孔子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曲阜当地领导和各界同仁为中国孔子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王君毅高度评价了彭庆涛的学术成就,并认为彭门创作室一定能将研学基地建设好,同时表示了尼山圣...
8
2020 - 02 - 20
汉书佐酒,余音绕梁——纪念安作璋先生逝世一周年安作璋先生千古!去年此时的山东,冰消雪融,大地回春,一位老人却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缅怀这位故去的老前辈——著名学者、秦汉史大家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简介安作璋(1927—2019),山东曹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孔子网专家顾问、彭门创作室导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曾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首届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2月20日,安作璋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3岁。安作璋先生的治学作为历史学者,安作璋先生治学严谨、功底深厚、著作等身,以“传承历史,资政育人”作为自己学术的主要任务。早在齐鲁大学就读时,便发奋苦读,到79年时,书架上的“前四史”已经置换了数套。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主张治史贵在乎通,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通史、地方史、文化史、文献学等领域。安作璋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出版《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学...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