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 (孙永选)

日期: 2018-07-09
浏览次数: 194

                                      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

孙永选

 

孔子弟子曾参,又称曾子。曾参之“参”,一般人都读shēn。不过,笔者也发现有人重提古代学者方以智、王引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参” 是“骖”的借字,当读cān,(见《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理由是,“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此参字只有读‘骖’才说得通。”笔者以为不然。

首先,历代相沿,曾参的“参”一直读shēn。笔者久居孔子故里曲阜,访知当地人上至饱学硕儒,下至田夫野叟,两千余年沿称至今,都称曾子为曾参(shēn),无有读曾参(cān)者。曾子故里山东鲁西南一带地区的百姓也都读shēn。如果曾子名参(cān),怎么会两千多年其故里百姓一直误读呢!笔者访问了中国孔子研究院、孔府档案馆、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和孔子研究所的多位教授专家,他们也都一致读shēn,未有主张读cān者。

其次,中国历史上,明末之前,也未见有读cān者,不读cān倒有确证。

《说文·林部》给“森”注音说,“读若曾参之参。”“参”与“森”同音,可见汉代儒学大师许慎是不读cān的。汉儒重师承,讲家法,师徒相授,代代相传,弟子不敢随意妄改。汉人注的音,多保存古音面貌。所以,汉儒音读是可信从的。据汉儒音读来看,也当以读shēn为是。读cān之说,于古未见。

另外,我们还可以参考诗歌韵脚字找到很多证据。例如:

唐代员半千《陇右途中遭非语》:

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

诗中的韵脚字,“参、心”为韵(后面“己、理”为韵,“身、人、尘”为韵,属于古体诗的换韵现象)。

唐代李昂《睢阳送韦参军还汾上》:

世业重籯金,青春映士林。文华两孙楚,兄弟二曾参。竹抱卢门暗,山衔晋国深。预知汾水上,一雁有遗音。

诗中的韵脚字,“金、林、参、深、音”为韵。

唐代徐夤《赠杨著》诗:

藻丽荧煌冠士林,白华荣养有曾参。十年去里荆门改,八岁能诗相座吟。

李广不侯身渐老,子山操赋恨何深。钓鱼台上频相访,共说长安泪满襟。

诗中的韵脚字,“林、参、吟、深、襟”为韵。

宋代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

留犁挠酒得戎心,并袷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

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万里春风归正好,亦逢佳客想挥金。

诗中的韵脚字,“心、深、参、林、金”为韵。

王安石的另外一首《初去临安》:

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

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

诗中的韵脚字,“林、心、参、侵、襟”为韵。

宋代吴潜《谢世诗二首》(其一):

股肱十载竭丹心,谏草虽多祸亦深。补衮每思期仲甫,杀人未必是曾参。

毡裘浩荡红尘满,风雨凄凉紫殿阴。遥望诸陵荒草隔,不堪老泪洒衣襟。

诗中的韵脚字,“心、深、参、阴、襟”为韵。

宋代李弥逊《次韵硕夫池亭赏莲》:

此间此景乐最深,世路好恶君酌斟。下车何必笑冯妇,投杼未免疑曾参。

诗中的韵脚字,“深、斟、参”为韵。

宋代连文凤《三省斋为洪中行赋》:

机巧日相寻,谁能自警深。惟君学夫子,此意即曾参。钟破平生梦,灯明半夜心。遥知读书处,松桂已成林。

诗中的韵脚字,“寻、深、参、心、林”为韵。

连文凤的另外一首古体诗《慈乌》:

步出东南林,哑哑闻哀音。哀音不堪闻,而有反哺心。子母谁无情,尔情抑何深。昔人称尔孝,鸟中之曾参。人于物最灵,奈何不如禽。

诗中的韵脚字,“林、音、心、深、参、禽”为韵。

宋代赵师秀《送真直院出使江东》:

一节铸黄金,翩然别禁林。几于言事日,已作去朝心。有识愁虽结,无惭喜自深。江边瞻使者,谁不敬曾参。

诗中的韵脚字,“金、林、心、深、参”为韵。

宋代魏兴祖《挽薛艮斋》(其一):

奥学传伊洛,平生尽此心。多闻推子贡,一唯妙曾参。知识皆文武,才猷冠古今。斯人苦斯疾,吾党恨尤深。

诗中的韵脚字,“心、参、今、深”为韵。

明代王应斗《咄咄吟》(其二):

颠毛频拥雪霜侵,累日牢骚付短唫。未肯酖人款叔子,终怀慈母识曾参。

身当磨蝎宫中老,路向羊肠历后深。却喜蒲团心弗动,尽教山鬼自浮沉。

诗中的韵脚字,“侵、唫、参、深、沉”为韵。

明代张一旸《咏植孝子》:

养志徽猷耀古今,千秋谁复继曾参。归巢已听慈乌哺,跪食今看孝子心。

王宅冰鳞堪入馔,孟家冬笋又成林。曾然菽水非三釜,若比庄公抵万金。

诗中的韵脚字,“今、参、心、林、金”为韵。

以上诗中,与曾参的“参”押韵的字都是“侵”韵字,古人诗歌此类例子甚多。可见从唐代到明代,曾参的“参”是不读cān的。

清代车万育编的《声律启蒙》在下卷“十二侵”里有“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的韵句,曾参之“参”也在“侵”韵。

再次,从读cān说提出的时代和背景分析,此说在历史上提出较晚,产生于标榜古音通假的明末清初,当时训诂正处于转变时期,解读古书常常打破旧说,标新立异。明清之际,方以智提出:“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通雅·姓名》)后来继此说者有王引之、卢文弨等人。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说:“曾参,字子舆。参,读为骖。……名骖字子舆者,驾马所以引车也。”不过当时很少有人信从。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就说:“案曾子字子舆,当读为七南反,与骖同,而今人咸不然。”可见此说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主张,一般人并不这么读。清初学者于古书解释认为难通之处,便求之通假,这是当时治学的风气。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治学还是很严谨的,其借助通假,的确解决了古书中的许多问题,为人称道。但其说也偶有失误处,并非百分之百都正确。本字可通,却滥用通假,改字为训,就犯了训诂之忌,并不一定可靠。

又次,从用字分析,难圆其说。方以智、王引之、卢文弨等人认为,“参”与“舆”(车)没有关系,如果解释为假借字“骖”,就有了马和车的关系,所以主张读cān。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明明有一个“骖”字不用,却偏偏要用一个假借字,这不是很奇怪吗?

又次,从名与字的关系来看,古人的名和字,一般都是字从名义,未见有名从字义的。读cān说先从字出发,把“舆”解释为车,再与名相联系,改“参”为“骖”以使名曲从字之义,颠倒了名与字之间的主从关系。而且古人名字中罕见有用“骖、驷”等字为名的。

又次,从“参”的古义来看,与“骖”无关。“参”古字写作“曑”,《说文·晶部》:“曑,商星也。”(段玉裁认为“商”为“晋”之误)本义是星宿名,不读cān。“骖”只能算是其假借义。舍本义而用假借义,并不是很圆满的解说,似不可取。而且段玉裁注《说文》,只说 “参”作“骖”字的声符,不言假借。

综上所述,读cān说违背历史和现代大众读音实际情况,不合情理;从“舆”的车义出发求解“参”字,使名从字义,本末倒置;本字可通却标榜通假,改字为训,实不可取。笔者认为,曾参之“参”用的就是其本义星宿名称,应读shēn。与名相应,其字“子舆”用的并不是“车”义,而是“地”义。“舆”古代有大地的意思。古人有天覆万物、地载万物之观念,“舆”本义为车,车可载物,故“舆”可指地。这在古书中不乏例证。《周易·说卦》:“坤为地,……为大舆。”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盖。”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又称大地为“方舆”。清初学者顾祖禹著有一部地理书《读史方舆纪要》,史书中有《方舆志》(或称《舆地志》),其中的“舆”即是地理义。星宿与大地相对,这是古人的分野观念。曾参以星宿为名,取地理为字,名与字的意义联系是十分恰切的,并非只有读“骖”才说得通。古人以星宿取名的例子常见,如孔子另一弟子卜商(字子夏)、西晋文学家张亢(字季阳)、汉末黄巾军领袖张角等便是如此,“商”、“亢”、“角”都是二十八宿中的星宿名。所以,曾参之“参”应该读shēn而不能读cān,更不烦改字为训。《汉语大词典》第五卷第780页“曾参杀人”条特别给“参”注音shēn,是十分正确的。不懂得“舆”有“地”义,执“车”义而强为之解,就只能乞助于通假了。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7 - 09
点击次数: 194
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孙永选 孔子弟子曾参,又称曾子。曾参之“参”,一般人都读shēn。不过,笔者也发现有人重提古代学者方以智、王引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参” 是“骖”的借字,当读cān,(见《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理由是,“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此参字只有读‘骖’才说得通。”笔者以为不然。首先,历代相沿,曾参的“参”一直读shēn。笔者久居孔子故里曲阜,访知当地人上至饱学硕儒,下...
2018 - 07 - 05
点击次数: 145
“礼之用”与彬彬有礼刘岩 若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礼”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讲究等级及层次分明,贯穿于我们民族发展史中,博大精深。礼的本质,是制约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社会各时期,为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秩序稳定起到了根本性作用。纵观“礼”在人类史河中的社会践行,无不与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息息相关。对“礼”在社会践行这一现象的观察研究,于今天社会所倡导的“彬彬有礼”之风尚,将大有裨益...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7
人民网曲阜6月23日电 (张代生)《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22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该系列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著名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先生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先生联合主编,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古代家族礼制》等分册,涵盖了中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的全方面、各层次。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勇立潮头的彭门创作室对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对重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记忆、重塑国人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价值。丛书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
2
2020 - 02 - 19
抗疫日记 | 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三) 抗疫日记 | 临危受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武汉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系列的主人公是彭门弟子马文浩及其济南市儿童医院的同事们,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近战“疫”第一线。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2月15日,济南市儿童医院接到驰援湖北的通知,按照上级要求,迅速组织一批援鄂队伍。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马文浩早早就报了名,此时马文浩成为山东第11批援鄂医疗队的光荣一员,他将与其他的同事共同奔赴疫情的第一线。驰援前的准备接到通知后,六名援鄂英雄迅速到达医院。由于提前做好了援鄂的准备工作,护理部张兆芳主任提前列好了生活用品清单清单,并派专人进行采购,分装。∆援鄂队员理发∆同事对援鄂英雄叮嘱∆行囊临行前,济南市儿童医院院党委为逆行的六位英雄举行出征仪式,党委书记盖中涛表达了对英雄的信心与担心之情。身为彭门弟子的马文浩能作为一名医生支援前线,彭门人为之感到骄傲,同时马文浩此行牵动着彭门老师及师兄弟的心,大家纷纷为他点赞加油!“同事来送行的人很多,护士长张会芹、周娟、刘敏……还有好多人,得知我要去支援,她们立马从家里赶过来,给我送行”马文浩说。∆山东援鄂第十一批医疗队机场列队奔赴一线到达湖北地方安排了酒店住宿,为了更好地阻断病毒的传播,酒店的所有中央空调一律停止使用,队员们可...
3
2024 - 03 - 09
温阳乡校大成殿重修竣工仪式举行2024年2月24日,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总裁朴洪英一行出席了温阳乡校大成殿的重修竣工仪式。与会者包括国会议员李明洙、牙山市市长朴庆贵、牙山市议会议长金熙英等相关人士,以及该地区儒林百余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成均馆元老、温阳乡校前任典校、牙山的精神支柱李兴馥会长,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在朴洪英总裁及在场众人的搀扶下,也出席了此次仪式,为在场来宾以及儒林众人带来了感动与鼓舞。温阳乡校建立于朝鲜时代,经历了壬辰倭乱的大火摧毁,于1610年重建至今。在1982年,曾进行过一次对大成殿和明伦堂的重修。此次大成殿的修缮工程于2023年5月启动,最终于2024年1月底竣工。  “龙经济”活跃济宁文旅市场龙年春节,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迎来众多游客,文旅市场红火。古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大年初一,新年首趟龙船搭载着百余名游客向龙拱港进发,开启新春“寻龙之旅”。龙拱港依运河支流龙拱河而建,相传远古时期有巨龙从天而降,拱出一条沟壑,行云布雨,水流溢满成河,从此旱魔降缚,灾民得救。游客乘船找寻古老的传说,祈福龙年风调雨顺。春节期间,济宁每天举办多场文旅活动,为中外游客奉上文化大餐。曲阜孔府过大年暨明故城夜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三孔景区“寻龙”“汉服秀·游三孔”、孔府皮影春节专场《年宝大贺岁》等活动精彩纷呈。“‘龙经济’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4
2020 - 02 - 20
抗疫日记 | 援鄂医疗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武汉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篇的主人公是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彭门弟子马文浩。让我们根据他所分享的内容,走近战“疫”第一线。工作感受 根据马文浩的介绍,虽然全国各省(除湖北外)的病例增长数量已经下降连续十几天,但湖北的疫情局势仍然相当严峻,我们需要有严肃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当提到第一天正式投入工作时的情景,他说道:“今天上班第一天,整体感觉情况不是特别的乐观,但目前大多数病人的病情还不是很严重,不过明天会转过来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同时,他也提到,一线医护人员需要穿戴厚厚的防护服,整体感觉又闷又热,喘不过气来,并且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全身冒汗,汗水流个不停。此外,由于所在医院尚未配备护工与保洁人员,也需要他们来承担相应的工作。工作环境提到工作的环境,马文浩说:'因为整个大别山医院还在修建当中,没有修建完毕,条件还不是特别的好;人员、物资也相对不足;除此之外,由于医疗器械来自各个医院,千差万别,需要重新学习、熟悉。”不过,他也相信随着人员与物资的不断到位,这些情况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当地居民对山东的医疗队十分感激。他说:“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病患,对咱山东这边救援队都感谢;一个做维修工作的黄冈当地人,看到我们之后,谢不离口,甚至能在眼里看出他的那种感激。”工作日记致敬逆行...
5
2020 - 11 - 21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更好研究《孔子家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视频观看请点击下列文字:更好研究《孔子家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今年以“传习经典融古慧今”为主题,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为重点。晒书活动启动仪式在曲阜孔子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先贤探索晒书、曝书之法,肇始于周汉。每年农历七月七,都有晒书的传统。古人晒书是为了防潮防蛀,更好地保护书籍,又逐渐涵养了独特的书籍文化。那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得以世代相传,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这些典籍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我们应该如何传承经典、活化经典呢?闪电新闻独家推出《大家话经典》专栏,众多知名文化使者分享他们的晒书感悟,让我们一起传承经典、活化经典!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7日讯. “看到孔子研究院的成果中有《论语》和《孔子家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接受闪电新闻独家专访时谈起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的情形。“这两本书,《论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孔子家语》相对来说就陌生一些。事实上,《孔子家语》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它记载的内容和《论语》性质相同,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杨朝明院长介绍到,《孔子家语》的字数超出了...
6
2024 - 03 - 09
《走进孔子(中英文)》建设座谈会召开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大家充分肯定了《走进孔子(中英文)》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围绕贯彻落实“两创”要求,就刊物定位、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等方面相继发言,希望刊物可以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传播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青瓷百咏”特展在浙江开展      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
7
2019 - 03 - 19
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共同上台为研学基地揭牌3月16日上午,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曲阜市机关招待所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廷善、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博物馆馆长孔德平、中国孔子网总编王承山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仪式上,中国孔子网副主编杨光向来宾介绍了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彭庆涛等专家先后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孔子网在曲阜设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  刘廷善说,新时代是一个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时代,在曲阜彭门创作室成立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有利于发挥曲阜圣人之乡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朝明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细致阐释了在彭门创作室成立研学基地的重大意义,并代表孔子研究院表示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  孔德平对研学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彭庆涛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表示钦佩,并赞许以彭庆涛领衔的彭门创作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王承山主编介绍了中国孔子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曲阜当地领导和各界同仁为中国孔子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王君毅高度评价了彭庆涛的学术成就,并认为彭门创作室一定能将研学基地建设好,同时表示了尼山圣...
8
2020 - 02 - 20
汉书佐酒,余音绕梁——纪念安作璋先生逝世一周年安作璋先生千古!去年此时的山东,冰消雪融,大地回春,一位老人却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缅怀这位故去的老前辈——著名学者、秦汉史大家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简介安作璋(1927—2019),山东曹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孔子网专家顾问、彭门创作室导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曾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首届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2月20日,安作璋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3岁。安作璋先生的治学作为历史学者,安作璋先生治学严谨、功底深厚、著作等身,以“传承历史,资政育人”作为自己学术的主要任务。早在齐鲁大学就读时,便发奋苦读,到79年时,书架上的“前四史”已经置换了数套。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主张治史贵在乎通,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通史、地方史、文化史、文献学等领域。安作璋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出版《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学...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