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在战国中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高潮中涌现出来的著名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思路敏捷、能言善辩并在各派论敌的论辩中捍卫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早期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他的思想和孔子思想结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构成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
鲁地为孔孟之乡,孔孟儒家庞大阵营在鲁地的崛起不是偶然的,是时代呼唤的结果,是历史文化积淀与勃发的交锋。孔子在世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被后世奉为“圣人”而进入圣域者,多出自鲁地。孔子为“至圣”,顔子为”复圣”,曾子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子思受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除了孔孟及庞大的儒家学派之外,还出现了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如高扬“兼爱”“非攻”旗帜的墨子,以“和圣”著称的柳下惠,以“巧圣”闻名的鲁班,褒受孔子赞扬的史家左丘明等,群峰耸立,展现了孔孟之乡领先全国的文化水准与风貌。
鲁国的群圣,无疑是开风气之先的一批人物,他们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深远影响,正是中国进入历史大转折时期,中国文明发展进入到需要对此前文化积累进行第一次大清理、大总结和需要思想家出现的必然结果。
鲁国的群圣,以孔孟儒家为主体。他们在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尊孔崇儒,始于大一统的汉代。这对后世王朝影响巨大,在各个朝代更替中,马上可得天下,而孔孟儒学可以治理天下,维护统一,防止分裂。后世王朝都以尊孔崇圣作为维护统一的象征,以此引领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为维护统一作贡献。
鲁国的群圣们创立了尊师重教、崇德敬老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上至帝王,下至黎庶,人们崇圣人,拜圣贤,读圣书,观圣迹,想见其人,览千秋风云变幻,慕圣人伟大与永恒,无不受到强烈的文化感染与熏陶。人们慎思远,对圣人先贤充满敬仰和倾慕。
鲁国群圣,其思想内容和人生的行迹,已融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长河,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和要素。以儒家为例,它包含一系列范畴和命题,如道、德、仁、义、礼、智、孝、悌、忠、恕、宽、信、敏、惠、天、命、中庸等等。这些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的范畴,彼此交义,组成了一系列基本命题,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则孝,出则悌”“主忠信”“讷于言,而敏于行”“使命以时”等等。完整的构成了道德伦理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鲁国群圣的理想境界,昭示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的确立,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魂。换言之,鲁国群圣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