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族 | 始祖孔子(四)

日期: 2024-09-20
浏览次数: 0

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的春天,与鲁国三桓的矛盾达到顶点的孔子匆匆忙忙地离开了鲁国。此时的孔子已55岁了,他离开故国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也许是内心太凄然,走时连祭祀中所戴的礼帽都没有摘下来。到了鲁国的边境上,孔子还是按照礼制进行了停留。孔子已经料到鲁国已非自己容身之地,感叹天地之大,却不知何处可以容身。北部是齐国,是鲁之仇敌,万不可去;南面是宋国,虽系先祖封地,但时代久远,已无相识;西面是卫国,弟子子路之妻兄颜浊邹,此时担任卫国大夫,或可寄身。于是,孔子选择了去往卫国。

孔子师徒数十人取道西行,几天之后就进入了卫国边境。孔子坐在车上,举目四望,这里土地肥沃,人烟稠密,孔子不禁发出了“庶矣哉”的赞叹!孔子说,人可真多呀!冉求为孔子赶车,就问,人已经多了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求又问,已经富了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治国的三步走策略。增加人口,在经济落后的农业时代具有积极的意义,那时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只有人口众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有更多的军队;人口增加后再让人们富裕,最后再让富裕的人接受教育。

孔子一到卫国, 就受到卫灵公的礼遇。卫灵公获悉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是六万,也给予同样数量的粮食。但卫灵公是个庸常的君主,所以他对孔子养而不用。孔子师徒在卫国无所事事,而以孔子的个性,他是不会饱食终日的,于是就去结交卫国的官员和贤人,了解卫国历史、文化、风俗。这些举动必然会涉及政治,而孔子师徒本来就人才济济,又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自然便招致卫国大夫的妒忌。几个月后,他们就在卫灵公面前诋毁孔子,灵公就派公孙余假去监视孔子。孔子本来借住在颜浊邹的家里,公孙余假每天陪同出入,孔子意识到卫灵公已不信任自己,于是就决定赶快离开卫国。

孔子离卫赴陈,取道南行。这次与孔子一起南下的还有一位陈国的贵族青年公良孺。他仰慕孔子的道德和学问,拜孔子为师。这次出行以五辆车随从孔子之后。路经匡地,颜刻为孔子驾车。由于鲁国的阳虎曾经残害过本地人,而孔子长相又很像阳虎,当地人认为阳虎又来了,就手持武器将孔子师徒团团包围。孔子师徒被包围了五天五夜,弟子们都非常害怕。而孔子极有气度地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文化全在我的身上,上天若要毁灭周文化,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活到现在,上天若不要灭周文化,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最后,孔子派一个随从向卫国宁武子求援,然后得脱离险境,离开了匡地。


孔氏宗族 | 始祖孔子(四)

△匡地之困

孔子一行路过蒲邑时, 又遇到了麻烦。蒲邑位于匡邑东北,去匡邑仅几十里路。卫国的公叔戍被驱逐之后,此时正在蒲邑对抗卫国公室。蒲邑是公叔氏经营多年的采邑。孔子师徒路过这里时,被扣留,他们企图强迫孔子一行参与他们的叛乱,这时,以五乘马车随从孔子的陈国子弟公良孺很是气愤。于是公良孺等人与蒲人发生了一场激战。公良孺身材高大,勇敢有力,非常愤怒地说,以前我和夫子在匡邑就被围困过一次,现在又遭受这种侮辱,这是命运吗?我和夫子再遭困窘,干脆和他们拼一战。说完,就与蒲人进行激烈作战。因为他武力过人,蒲人害怕了,就和孔子妥协,条件是不允许孔子去卫国,并且签订了盟约以取得互信,然后就撒了包围圈放行。孔子出了蒲邑,便直奔卫国,子贡无法理解老师的言行,就诘问孔子为什么违约,孔子说,在要挟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能算数吗?上苍也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获悉孔子从蒲邑而来,非常高兴,亲自到城外迎接。《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卫灵公问孔子:“蒲可伐乎?”孔子说:“可。”卫灵公又说:“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乃不可乎?”孔子回答说:“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卫灵公认为孔子说得有道理,可是缺乏主见的卫灵公最终仍未能出兵。

孔子师徒返回卫国,寄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孔子所景仰的人物。孔子在卫国,得到蘧伯玉不少帮助。蘧伯玉对孔子也非常尊重。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

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是宋国人,未出嫁前就和宋子朝相好。嫁到卫国后,又秽乱宫中,名声不好。不检点的南子要召见孔子,孔子推辞不掉,只好去见她。南子在帷帐中拜了两拜,身上的玉佩首饰叮当作响。事后孔子说:“吾向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史记·孔子世家》)意思是说,我本来不想见她,既然被逼不得已相见,就须以礼相待。但子路仍然有怀疑,孔子无可奈何,只好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上天弃我!上天弃我!

一日,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出游,他们同乘一辆车,让孔子在另一辆车上跟在后面,招摇过市,孔子很愤怒,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我从来没见过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啊!于是就离开卫国到曹国去。

后来孔子又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命人用石头为自己建造外椁,劳民伤财,历时三年都没作好,孔子对这种奢侈无度的行为非常痛恨,就说,像这样奢侈,死后还不如尽快烂掉的好。这话传到桓魋的耳朵里,他就想给孔子一点颜色看。一日,孔子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司马桓魋获悉后,就派人伐掉了大树,想借此威胁孔子。弟子们催促孔子快走,孔子却镇定自若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上天让我彰化道德,桓魋又能奈我何!

尽管孔子这样说,可是弟子们仍然不放心,催促孔子尽快离开宋国。为了防备桓魋追击,师徒们政变了原定的南去陈国的计划,而是改道西行。他们一伙分成几个小组,连夜向郑国出发。孔子因为走的仓皇,他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一人跑到郑国,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外。弟子们找不到孔子,就四处向路人打听。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类尧,其项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腿比大禹短,急急忙忙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犬。子贡在这个人指点下终于找到了孔子,并把经过和郑国人的话统统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他描述我的形象不一定对,但形容我像条丧家之犬倒很贴切!

在郑国未能停留,孔子又到了陈国,住在司城贞子的家里。《孟子·万章上》说:“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陈侯周即陈湣公。但孔子在陈究竟任何官职,于史无征。很可能陈湣公待孔子以上宾之礼,但并未授以官职。

孔子到陈国不久,鲁国发生了一场火。熊熊大火把鲁桓公和鲁僖公的庙烧毁了。孔子在陈国听说鲁国宫内失火,就推测说:“烧掉的大概是桓、僖二公之庙吧!”不久,从鲁国传来确切消息证实,被烧的正是桓、僖之庙,孔子预料得如此准确,使陈湣公大为惊讶。

有一天,一只受伤的大隼落在陈国的宫廷中死了,原来这只大鸟是被长一尺八寸的石头箭镞的箭射死的, 这只箭的箭杆是用楛木作的。陈湣公不知为何,就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只鸟来自很远的地方,这些箭是肃慎部族的箭。武王灭商后,命令周边的所有部族进贡自己的特产,以此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肃慎部族的贡品就是长一尺八寸、楛木箭杆、石头镞的箭。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就把肃慎部族的箭分给了长女太姬,太姬嫁给了虞胡公,虞胡公封在陈国。周初分封时,将珍宝玉器分给同姓诸侯,是为了表示重视亲族;将远方部族的贡品分给外姓的诸候,是为了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要服从周王朝。所以肃慎部族的箭就分给了陈国,陈国的仓库中应保存着这种箭。陈湣公派人到仓库中去查,果然如孔子所言。陈国国君很惊讶,赞叹孔子博学多才,熟知周史。这使陈湣公对孔子更加敬重。

陈国国君修建陵阳台,因工程没有竣工就杀了几十个人,还准备杀死三名监工,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去面见陈湣公,并与之一起登上陵阳台。孔子赞叹说,这个台子真美啊!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不杀人是造不出台子来的。陈湣公知道孔子说的是反话,但无以言对,回去就赦免了那三名监工。不久,陈湣公就问孔子,过去周朝建造灵台时杀过人吗?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兴起的时候,归顺他的有六个州,六州的老百姓像儿子给父母做事一样尽力,不到工期就提前竣工了,哪里还需要杀人呢?

陈国处于吴、楚两国之间。这些年吴、楚两国经常交兵,陈国深受其害。吴、楚两国经常以陈国为战场,两国的拉锯战愈演愈烈。陈国的百姓不得已而逃往他国。孔子师徒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继续留在陈国。

于是,孔子离开陈国,又回到卫国。

孔子这次到卫国,卫灵公已苍老许多,他懒于处理政务,也不想用孔子。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一是为自已政治主张做宣传,二是寻找机会实现自已的政治抱负。但他在外奔波多年,一无所成,孔子感叹地说,如果有谁用我执政,一年差不多,三年就会大见成效。

无所作为的卫灵公不用孔子,因此孔子决定主动去找晋国的执政赵简子,以实现自已的政治主张。可是他的车刚到黄河边上,就传来晋国大夫窦鸣犊和舜华被杀死的消息,孔子于是便返回了。离开黄河岸时他叹息说,水真大呀,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但我孔丘无缘渡过,也许这就是命运吧!子贡问他为何取消入晋的计划,孔子说:“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 ;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丘乎?”(《史记·孔子世家》)窦鸣犊和舜华都是品格高尚、卓有才华的人,赵简子未执政前依靠的就是他俩,现在飞黄腾达了,却把他俩处死。杀母兽以取幼胎,麒麟远循 ;竭泽而渔,蛟龙不兴 ;毁巢取卵,凤凰不至。为什么,因为君子不愿意伤害他的同类,鸟兽且如此,何况我孔丘。孔子马上驾车返回陬乡,并创作了琴曲《陬操》以纪念窦鸣犊和舜华。

回到卫国,孔子仍然经常去面见卫灵公,希望受到重用。一天,卫灵公问孔子排兵打仗的事情。《论语·卫灵公》说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族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孔子不愿谈战争,就回答说 :祭祀的事情我熟悉,排兵打仗没学过。此话让卫灵公听后很不高兴。第二天孔子再见他时,卫灵公就不再与孔子说话,而是仰看天上的飞雁。孔子知道是离开卫国的时候了,于是翌日便启程离开卫国。

此时,楚国听说孔子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请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听说楚国邀请孔子,就聚集商议对策说,孔子有才德,他的讥笑讽刺都切中诸侯的弊病。他对陈国和蔡国的政治都不满意,各位大夫的施政措施和行为和孔子相抵触。现在楚国是大国,派人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重用,那么陈国和蔡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命令把孔子师徒包围在旷野里。孔子师徒七天七夜未能进食,弟子们都被饿倒了,但孔子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学,诵读诗歌,弹琴唱歌。子路实在无法忍受,就去见孔子。他开口就问,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见子路面带愠色,就开导他说君子当然也有困窘的时候,但是君子在困窘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小人却没有操守。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难过。

他对子路说,我们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徘徊在旷野里,是我们的学说有错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子路回答说,也许我们的仁德还不够,所以还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也许是我们不够明智,所以人家不放我们走。孔子说,是这样吗?如果有仁德的人一定能被人信任,怎么能有伯夷、叔齐?假使明智的人一定能行得通主张,怎么能有比干?

子路退下后,子贡又上来,孔子也问他相同的话,但子贡的回答和子路的大不相同。他说,老师的学问博大到极点,所以天下的国家容不下您。老师您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呢?孔子说,好的农夫善于耕种但不一定就能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有精巧的手艺但作品不一定就能让人满意。有修养的人能创建自已的学说,但却不一定能为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构建你的学说,却降格自己迎合世人希望被接受,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子贡退下后,颜回上来,孔子还是问他相同的话,颜回的回答最让孔子满意。他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所以天下不能容纳。尽管如此,老师您仍然推行自已的学说,不被接受有什么过错,不被接受才能显出君子本色!学说不完善是我们的耻辱,学说完善了而不被接受那是国君的耻辱。不被接受没有任何过错,反而能显示君子坦荡荡的本色!孔子非常赞赏颜回。最后,孔子派子贡悄悄到楚国去,楚王派军队前来解救,孔子师徒才幸免于难。

到了楚国,楚昭王准备把七百里的土地分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坚决反对。他劝昭王说,大王派往各国的使者有子贡厉害吗?左右辅佐的大臣有颜回睿智吗?将帅有子路多谋吗?办事官员有宰予精干吗?楚昭王都说没有。子西继续说,楚国的祖先受封于周朝,封号名义是子爵,实际土地跟男爵相同,只有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恢复古礼,大王如果任用孔子,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保有方圆数千里的土地呢?当年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只有百里的君主却统治了天下。现在如果让孔丘拥有了七百里土地,加上有才干的弟子们辅佐,这是楚国的威胁啊!楚王听从了子西的劝告,没有任用孔子。

在楚国,孔子到了楚国的叶邑。叶邑宰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为政之道在于广纳贤才,使近处的人民归服。有一天,叶公询问子路有关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做人是追求学问永不疲倦,教导别人永不厌倦,发愤学习忘记吃饭,乐天知命忘记了忧愁,连将要衰老也不知道。

孔子离开叶邑,在途中找不到渡口,孔子看到有两个人在并肩耕种,就派子路去打听。《论语·微子》说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易也。”其中一个名叫长沮的人问子路,车上执缰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长沮就说,他知道渡口。另一个叫桀溺的人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徒弟吗?子路说,是。桀溺说,像洪水一样的恶人到处都是,你们怎么改变呢?你与其跟着孔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个黑暗的社会?说完,便不再搭理子路,继续种地。子路返回后把整个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无法和飞禽走兽来往,如果不同人来往,那和谁来往呢?如果天下太平,要我们何用?


孔氏宗族 | 始祖孔子(四)

△子路问津

在赶路的途中,子路掉队了。他看到一个耕锄的老人,就前去打听说,你看到夫子没有?,老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一边说一边继续耕锄。子路见他出语不凡,料定必是贤人,就不再多言,拱手立于道旁等候。天晚了,老人邀请子路到他家留宿,杀鸡煮饭以待之,并且叫自已的两个儿子也出来与之相见。

第二天,子路找到了孔子,把自已的经历据实相告。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隐居不仕的贤者。就派子路去找他,可是老人已经不见了。后来子路说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巨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隐居起来不做官是不合道义的,长幼之礼怎能废弃,君臣大义岂能败坏,一个人洁身自好、放弃自已的义务是不对的,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我们早就知道啊!

一天,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歌词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这样衰弱,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很危险。他似乎以此奉劝孔子。孔子急忙下车,但来不及交谈,接舆就走远了。孔子知道自己在楚国没有希望了。

公元前 492 年秋天,季桓子即将病死,弥留之前他乘车去看鲁城,大发感慨地说,从前这个国家也许能兴盛,因为我得罪了孔子,夫子离开了鲁国,所以失去了繁荣的机会。他叮嘱儿子季康子说,我就要死了,我死后你一定会肩负起辅助国君的重任。你一定召回孔子。大夫公鱼劝他说,从前国君重用孔子,但没有善始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季康子就问该怎么办?公之鱼劝他召回冉求。于是季康子派人去召孔门弟子冉求。冉求动身回国时,孔子对他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那些弟子志向高达,卓有文采,我都不知道怎样指导他们了。子贡知道孔子也想回去,在送冉求的时候便嘱咐冉求回去一受到重用就赶快请孔子回去。

鲁哀公十年,(前 485 年),孔子一行从楚国回到了陈国。在陈国稍事停留,又继续北上,经宋国的仪邑,卫国的蒲邑,回到了卫都帝丘。

哀公十一年,齐国进犯鲁国,鲁国担任军事统帅的是孔子弟子冉求,他打败了齐国军队。季康子问冉求的军事才能是怎样学到的,冉求回答说是从自己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说,我请他治国可以吗?冉求说,请我的老师来没问题,但不能因小人的阻碍而放弃。

孔子师徒一行回到卫国后,卫出公表示欢迎。但孔子很快就发现,卫出公对自己并无重用之意,孔子也无意在卫国久留。恰在此时季康子的使者携带礼物来请孔子,孔子当然很高兴,他吩咐弟子尽快打点行装,准备返回阔别多年的家乡。

孔子从 55 岁时开始周游列国,终于在 68 岁时返回鲁国,四处奔波整整14 年,历经磨难,周游了卫、曹、宋、陈、蔡、楚大小近十个国家。他席不暇暖,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不断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没有一个国君肯重用他。相反,他和弟子们“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吃尽了颠簸劳顿之苦。


原载于孟继新《孔氏宗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懂浩

审核:龚昌华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