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族的宴饮礼节:燕礼

日期: 2014-10-29
浏览次数: 315

古代贵族的宴饮礼节:燕礼


古代贵族的宴饮礼节:燕礼


作者:尚树志  李筱  高天健   来源:彭门创作室

 

燕饮指的是古代贵族的宴饮(“燕”通“宴”),有一定的礼节,称为燕礼。燕礼是古代贵族在闲暇之余的宴饮之礼,用来联络下属,沟通感情。一般燕礼会有特定的对象,如出使的使徒,战胜归来的功臣等,也可以是没有原因的宴请群臣。《礼记·射义》:“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仪礼·燕礼》:“燕礼,小臣戒与者。”郑玄注:“小臣相君燕饮之法……君以燕礼劳使臣,若臣有功,故与羣臣乐之。小臣则警戒告语焉,饮酒以合会为欢也。”《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饗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孔颖达疏:“崔氏云:燕者殽烝於俎,行一献之礼,坐而饮酒,以至於醉。以虞氏帝道宏大,故养老以燕礼。”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受老夫之嘉称,班燕礼于上庠。”燕礼相对比较简洁,只有一献之礼,一般以饮酒为主,没有饭,意在尽宴会之欢。

燕礼的高明之处在于在看似平淡的礼节中表达着很浓厚的意义。上位者在对下位者赐酒时,下位者都要面朝北行稽首之礼,表达了自己对上位者的尊敬和忠诚。这时上位者会予以还礼,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礼尚往来。由此还可以引申到领导人和百姓的相处方式。燕礼看似是一场宴请,实际上是毫无说教痕迹地达到了教化世人的作用。

燕礼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其中“燕”通“宴”,是指宴会的意思,故燕礼又是指在宴会时应注意的礼节。追溯本源,燕礼是君臣之间宴会吃饭的礼仪,而君臣关系最早出现在夏朝,所以燕礼可能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

早在西周时期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燕礼的记载。如《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赞美的就是燕礼。

在《礼记》中,有《燕礼》一章,专门讲解燕礼的过程和形式。而先秦时期,诸侯并立,各自为政,周天子虽然名为天下之主,其实天下并不统一,故《礼记》中记载的燕礼,与后世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汉代到明代,燕礼成为皇帝对群臣的一种恩宠形式,皇帝也借此彰显自己的独尊地位,树立自己的威权。据《明史·志第二十九·大宴仪》记载:“汉大朝会,群臣上殿称万岁,举觞。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唐大飨登歌,或于殿庭设九部伎。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节,大宴群臣,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不过,在遇有天灾时也会临时取消。据《宋史·志第六十六·礼十六·嘉礼四》记载:“宴飨之设,所以训恭俭、示惠慈也。宋制,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郊祀、籍田礼毕,巡幸还京,凡国有大庆皆大宴,遇大灾、大札则罢。”

元朝时期,许多传统礼仪遭到破坏,同样燕礼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的燕礼以简单为主,由侍官代替皇帝去取各类物品,不再有那些繁琐的礼节,同时燕礼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也不再体现了。

明代,燕礼重新受到重视。各种传统礼仪得到了复兴,燕礼的礼节也得到了恢复。而且明朝时期,封建王权空前强化,在燕礼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同时燕礼的步骤也更加丰富和繁琐。《明史·志第二十九·大宴仪》记载:

洪武元年,大宴群臣于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于丹墀,遂定正旦、冬至圣节  宴谨身殿礼。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礼,陈于奉天殿。永乐元年,以郊祀礼成,大宴。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庙及宫殿成,大宴。宣德、正统间,朝官不与者,给赐节钱。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永乐间,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用乐。其后皆宴于午门外,不用乐。立春日赐春饼,元宵日团子,四月八日不落荚,(嘉靖中,改不落荚为麦饼。)端午日凉糕粽,重阳日糕,腊八日面,俱设午门外,以官品序坐。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皇太后圣诞,正统四年赐宴午门。东宫千秋节,永乐间,赐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锦衣卫及天下进笺官,宴于文华殿。宣德以后,俱宴午门外。凡祀圜丘、方泽、祈谷、朝日夕月、耕耤、经筵日讲、东宫讲读,皆赐饭。亲蚕,赐内外命妇饭。纂修校勘书籍,开馆暨书成,皆赐宴。阁臣九年考满,赐宴于礼部,九卿侍宴。新进士赐宴曰恩荣。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做法,最高规格的宴会在太和殿举行,也是国家最为盛大的宴会,常在元旦等重大节日举行。举行宴会主要目的是出于政治的考量和当时礼制的需要。清代燕礼的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皇帝只是象征性地亲临宴会,却并不与群臣共同举杯。据史料记载,皇帝有着严格的用餐时间,正餐用于辰刻,晚膳于未时,而宴会是在午时举行。

太和殿的筵宴布置也有一定的规制。史载,宴会之日,早晨五鼓时分,銮仪便率官校至殿前,在丹墀内设皇帝法驾卤簿。两翼卤簿之外,各设有八个蓝布幕棚,棚下设有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的宴桌,外国使臣的宴桌设于西部的末尾。乐部率乐团部署在太和门内檐下,东西两侧设丹陛大乐,仪制司郎中进献在京的王公百官贺表于殿内,陈放在左楹表案,内阁中书献笔砚陈于右楹案上。

太和殿前檐下东西两侧,陈设有理藩院尚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以及“中和韶乐”“中和清乐”乐位。殿前的御道正中设黄色幕棚,内有反坫以放置酒具;丹陛之上设宴桌用以二品以上的世爵、侍卫、内务府大臣。王公大臣穿朝服,按朝班的秩序排立。

吉时一到,礼部堂官奏请皇帝礼服御殿。此时,午门上钟鼓齐鸣,太和殿前檐下中和韶乐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座,乐止。院内阶下鞭炮三响后,王公大臣各入其位,向皇帝行一叩礼,然后就座,大宴开始。

第一步,先是进茶,丹陛清乐奏《海宇升平日之章》;第二步,进酒,丹陛清乐奏《玉殿云开之章》;第三步,进馔,中和清乐奏《万象清宁之章》;第四步,进庆隆舞,包括扬烈舞及喜起舞。舞毕,笳吹,奏蒙古乐曲,接着进各族乐舞及杂技百戏。最后,丹陛大乐起乐,群臣行一跪三叩礼;中和韶乐起乐,皇帝起身还宫,大宴结束,众人依次退出。

据《故宫辞典》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的元旦太和殿筵宴,共设筵席210桌,用羊100只,酒100坛(每坛10斤)。按等级分为一人一桌,或两人一桌,或三人一桌不等。其中,亲王12人各进8桌,郡王8人各进5桌(均羊3只、酒3坛),贝勒6人各进3桌,贝子2人各进2桌(均羊2只、酒2坛),其余15人1桌(均羊1只、酒1坛),共173桌;又由光禄寺均备馔37桌,酒9坛;由两翼税务增备羊9只,以合命前数。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