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的故事(四)
原宪甘贫
冯文浩 房政伟 彭庆涛
据《论语》《史记》等文献记载,孔子大部分的弟子都因为继承孔子的理论学说而有了自己的职业。他们中间有的人做了官,从政理念不仅影响着鲁国的政治,还影响着周边的许多国家,甚至对当时的局势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有的人则选择继承发展孔子的学说,著书育人,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于是弟子们创建了自己的思想流派。今天我们了解的这位孔子弟子似乎有些特立独行,他的一生都选择了隐居而不肯参与世俗事务,他就是原宪。
原宪,字子思,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原宪出身贫寒,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很小的时候就拜孔子为师,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的时候,他曾担任过孔子的家宰,也就是孔子的管家。孔子要给他九百粟的俸禄,在常人看来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原宪却推辞不收。直到孔子劝他:“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劝他可以把多的分给附近的穷人他才肯接受。从这里我们就能感觉到原宪认为自己无论身居何处,也要坚守底线,不看重其俸禄和地位如何,真可谓是道义先行。
孔子去世后,原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在鲁国。他的隐居可不像一些告老还乡的达官贵人一样衣食无忧,平时都是粗茶淡饭,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很整洁。他居住在茅草和泥巴盖的屋子里,因为房子在一条小巷子里,周围也堆满了杂物,所以房子显得格外的简陋,门和窗户只是用草和树枝搭成的,拿桑条做门的转轴,用瓮来做窗户,这样的房子又怎么能遮挡狂风暴雨呢?到了刮大风的时候屋里被吹得一塌糊涂,原宪只能用破旧的衣服挡住窗子,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屋内潮湿不堪,开始积水。碰到这样的情况原宪会怎么办呢?他却不以为意,仍旧坐在屋内弹琴唱歌,一点也没有愁苦的样子,一点也不为生活发愁。和他现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贡。子贡早年是名震一方的商人,后来又担任高官,享受着厚禄待遇,可以说是锦衣玉食。子贡去探望原宪,坐着好几匹马拉着的大车,身上穿着华丽的裘绒,浩浩荡荡的来到鲁国,因为原宪居住的地方巷子太窄,子贡只能下车步行。
原宪的样子看上去很是滑稽而又让人心生怜惜,头上戴着华丽的帽子,身上穿着的却是粗布衣服,脚上是一双没有后跟的鞋子,拄着一根黎木手杖。子贡环视了一下原宪居住的环境,又看了看原宪的打扮,不由得想嘲笑一下自己的老同学:“老朋友,看你脸色如此枯槁,是不是生了什么病啊。”原宪朗声说道:“我听说,没有财富被叫做贫穷,而学到知识却派不上用场才被称作病呢。现在我只是贫穷,却并没有病啊。”子贡听完原宪的这番话,脸上不禁露出了羞愧的表情。原宪笑着说:“大丈夫在世上行事,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学到了知识为天下人考虑。但是如果为了迎合世俗获得利益,去和可以利用的人做朋友,只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而教授别人。表面虽然充满着仁义道德,看上去冠冕堂皇,却隐藏着罪恶。虽然生活奢华,衣食无忧,但我不愿意做这样违背心意的事。”子贡拉着原宪的手,说:“世人都知你甘贫,却误解你的大道,今天我才真正懂得了你啊!”送走了子贡,原宪踱步在自己的家里,朗诵着来自自己家乡的古文《商颂》,声若金玉。
孔子曾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或许这就概括了原宪的生活态度,知足常乐,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的牵绊让自己劳累,真正能够安闲自得的贤人明知自己失去了什么也不会恐惧害怕,注重内心修养的人就算自己没有什么官位也没有任何遗憾和羞愧。原宪甘贫,并不是简单的没有原则的选择贫穷,首先他自己对于自己对于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不骄不傲,不卑不贱,反省自己,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差异。然后就是看清这个社会,什么是美,什么是恶,明白应该做什么。原宪宁愿自己做不了什么,也不愿意助长邪恶势力,为虎作伥。精神的高洁远比物质的富有更重要,他并不是轻薄世事、随波逐流,而是努力在恶劣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砥砺自己的操行和坚守。
“不忘初心,方得终始。”原宪甘贫便是典范,他的穷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无论自己是贫穷还是富贵,关键是能否坚持自己的那份本心,如果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就是贫苦也乐在其中。文中提过的子贡,他资助孔子周游列国,将自己的收益经常用于百姓之身。孔子曾教育自己的弟子:“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是说生财有道,合乎礼仪,把“仁义礼智信”、把自己的信义,结合到自己平时的生活里并为之坚持。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如此,生活其实就是一场修行,我们要有自己的精神,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要不忘初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优秀,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