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的故事(二)
不受君邑
郭兆东 郭云鹏 彭庆涛
孔门弟子能在极端艰苦的境况下坚守住自己的内心,他们同样也可以抵御住丰厚的诱惑,在重利之下不为所动,真正做到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坚如磐石的意志,筑起他们内心顺逆环境都不能打垮的防线,使得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不能左右他们的选择,“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子贡不因为环境恶劣就动摇,是“仁人廉士”的“不改节”,“富贵温柔乡”则是另一种不失严峻的考验,另一位孔门弟子曾参就演绎了这种情境下的守节。
曾参是颇得孔子真传的一位弟子,幼年即勤学苦读,以贤著称。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远近闻名的贤者,生活却过得一贫如洗,穿着满是补丁的粗布衣服,住着十分简陋的茅草屋,家里只耕种着几亩薄田,粗茶淡饭,箪食瓢饮,简直朴素得不能再朴素。邻里都看不下去,但他自己却怡然自乐,脸上毫无怨色。有人劝他做些营生改善生活,说:“先生大才,何不与达官贵人交游进而谋求上等人的享受,怎么能甘心屈尊在乡里过如此清贫的生活呢?”他却并不以为然,淡然回答道:“我老师教过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锦衣玉食本就不是我所看重的,生活的贫寒并不能阻碍我的志向和操守。”
后来,曾子的生活状况传到了鲁国国君的耳朵里。国君深感同情,他向来知道曾子的贤名,觉得如此拮据的日子实在是委屈了这样一位高人,于是他委派自己的一名侍从前去找到曾子的住处。侍从传达了国君的慰问,还带了不少礼物,并告诉曾子国君送给了他一座城邑作为他的封地。曾子见到侍从,非常感激国君对他的牵挂,但还是婉拒了侍从带来的礼物和封赐。侍从对他说:“国君仰慕于先生,不忍先生日日清苦。连我也觉得先生这样高尚的人却过如此不堪的生活是不公平的,与您的才能和德行不相匹配。先生还是收下吧,不要辜负国君的好意,就算是用采邑的收入缝补一下这破旧的衣服也好啊。”曾子笑着说:“我从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可忍受的。相反,清苦更能锻炼磨砺我的意志,陶冶我的性情。衣服,足以御寒就够了;庄稼,够吃就可以了;房屋,能安身立命容我歇息便好。茅舍敝衣,非但不与我的德行不相称,反而相得益彰。假若我接受了这城邑之赠的话,就如同白璧上出现了微瑕,美人脸上长了疮疤一样,是违背我的本心的,我将难以心安理得。”侍从见状,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宫里去复命了。
侍从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呈报给了国君。国君有些失望,但还是不甘心,让侍从以更加优渥的条件去说服曾子。侍从于是又去了好几趟,曾子也一直对侍从以礼相待,但始终不肯接受国王对他的赏赐。疑惑之余,侍从忍不住开口问了一句:“我知道以先生您的高风亮节,是不屑于巴结别人来求得好处的,可这不是您有求于国君,这是国君主动封赏给你的,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曾子说:“正所谓‘无功不受禄’,我对鲁国无尺寸之功,却白白获取一座城邑,我是不敢收下的。我曾经听人说起过,一旦接受别人的馈赠,就会处处小心,如履薄冰一般谨小慎微;而送别人礼物的人因为有恩于人,就免不了趾高气扬。即便国君不会因此而高傲,我也不愿因这份礼物而变得内心忐忑担惊受怕。这不是我愿看到的结果。”侍从见他固执,不好强求,便返回去告诉了国君。国君已明白曾子不肯接受封赏的缘由,对他愈加佩服,对他的大臣说:“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才是你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啊!”
当时,曾子才刚到弱冠之年,人们都认为他年纪轻轻就有这样高的操守,是个不可多见的青年才俊,赞赏他的声音便更多了。自此以后他声名远播,一段佳话在大街小巷到处传颂,成为邻人乡里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他的老师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之后,听说了这件事,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曾参的美好的品德,是完完全全可以保全他的节操让他更加完美的。”
曾子恪守了自己的内心和原则,不悔不怨,几次三番的利益诱惑下仍然不忘初心,虽然没有获得君邑,但收获了内心的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历史上像曾子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十分清正廉洁。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你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宝,那我们俩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各有其宝呢!”曾子和子罕的这种心理思虑,既是对自身人格的高度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恰恰是人们道德、操守、清廉甚至遵纪守法的一道心理防线。一旦这种思虑消失,一切的外来财物就觉得受之无愧了,这样人们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失去了节操,就会失去原则,就会变得贪得无厌。不被利欲熏心、保持头脑清醒,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发人深省、值得人们引起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