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钦定黄帝故里
彭庆涛 尚树志
一、宋真宗钦定黄帝故里
宋真宗妥协于燕辽以后,总想以华夏民族的文化优势震慑北方,故有儒释道三家并重之举,封泰山、尊孔子、容释家,潜心向道,数度“天书”之能事,梦见神人而尊黄帝为赵氏始祖。《宋书·志·礼七·吉礼七》载:
帝(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语辅臣曰:“朕梦先降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翼日,复梦神人传天尊言:‘吾坐西,斜设六位以候。’是日,即于延恩殿设道场。五鼓一筹,先闻异香,顷之,黄光满殿,蔽灯烛,睹灵仙仪卫天尊至,朕再拜殿下。俄黄雾起,须臾雾散,由西陛升,见侍从在东陛。天尊就坐,有六人揖天尊而后坐。朕欲拜六人,天尊止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电梦天人,生于寿丘。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即离坐,乘云而去。”王旦等皆再拜称贺。
即召宰相王旦等至延恩殿,历观临降之所,并布告天下。命参知政事丁谓、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阁待制陈彭年与礼官修崇奉仪注,并主持召集文官查访确认黄帝降生之寿丘所在之地。闰十月,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祖母号曰“元天大圣后”,遣官就南郊设昊天及四位告之。
于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召集群臣审定,下诏京城与曲阜寿丘各修建景灵宫,京城景灵宫奉祀黄帝及赵氏先皇诸“神仙”,曲阜景灵宫祭祀始祖黄帝及圣母。因确认曲阜寿丘是黄帝出生地,因此真宗颁诏将曲阜更名仙源县,属袭庆府(后改兖州府)。《宋书 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戊寅,建景灵宫太极观于寿丘。”《宋书 地理志》袭庆府下:“鲁郡,泰宁军节度;本兖州。大中祥符元年,升为大都督。政和八年,升为府。……仙源(县),中上。魏曲阜县。大中祥符五年改。” 明代万历二十年刻本《兖州府志·沿革志》:“宋大中祥符五年,以轩辕降于延恩殿,谓曲阜有寿丘,改名仙源,属袭庆府。”
京城的景灵宫因北宋改南宋而有两次重建,其规模宏大,可见《宋书·礼志 ·吉礼》:
景灵宫,创于大中祥符五年,圣祖临降,为宫以奉之。天圣元年,诏修宫之万寿殿以奉真宗,……元丰五年,始就宫作十一殿,……诸神御门置亲事官五百人,立戟二十四。累朝文武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并图形于两庑。凡执政官除拜,赴官恭谢。其后南郊先诣宫行荐享礼,并如太庙仪。
曲阜景灵宫由当时宰相王旦负责督建,《宋书·王旦传》:“旦为兖州景灵宫朝修使,内臣周怀政偕行。”“天禧初,进位太保,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其大致情况可见《曲阜县志·古迹》:
宋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宋真宗以始祖黄帝生于寿丘之故,下诏改曲阜县名为仙源县,并徙治所于寿丘。诏建景灵宫于寿丘,以奉祀黄帝。
根据《曲阜县志》引元代至正十年周伯琦《重修景灵宫记》石碑记载:
帝建宫祠轩辕曰圣祖,又建太极殿祠其配(应为母)曰圣母。越四年而宫成,总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宏壮丽无比,……琢玉石为像龛于中殿,以表尊严,岁时朝献如太庙仪,命学老氏者侍祠,而以大臣领之。大碑四通,谚云:‘万人愁’者是也,其中二碑广二十三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十有三尺,阔半之,厚四尺,龟趺十有八尺。另二碑广二十有四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十有八尺,阔十有六尺,厚四尺,龟趺十有九尺,无文字,意者未成而金兵至也。陵曰寿陵。
寿丘改“寿陵”之称谓,因孔子名丘字仲尼,避孔子名讳而称之。现在寿丘遗址上,仍有上述中大碑两通,人称“万人愁”,通高17米多。
二、曲阜为黄帝故里之史证
第一,从黄帝对后世的影响看,黄帝当属父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的核心代表人物。考古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前期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而此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只有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中心地带为山东汶泗流域及附近地区。这就为黄帝生于寿丘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第二,众多的文献资料也证明黄帝生于寿丘。《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曰:
帝轩氏,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
《宋书·符瑞志上》
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其他文献记载者众多,故不一一列举。
第三,种种迹象表明曲阜一带是华夏原始文明的核心统治地带,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始祖人物几乎无一列外地与曲阜有着紧密的联系。《史记·周本纪》【正义】:
《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於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皇甫谧云:“黄帝生於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居轩辕之丘,《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
古代“中国”以四渎定版图,从四渎版图即可证明原始文明的核心统治地带。《史记•殷本纪》引《汤诰》云:
古禹、皋陶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
古代的“江”在济、淮之间,即指“泗”。《史记》言黄帝“育于江水”,即指泗水。将济水以南、黄河以东、淮水以北定为原始文明之中心,那么曲阜恰好位于中间部位,也恰好与大汶口文化区域相一致。
三、曲阜景灵宫遗址小考
根据湖北省阳新县博物馆所藏《鲁国之图》石碑所描绘的景灵宫示意图及现存遗址看,曲阜景灵宫的规模要比当时的阙里孔庙大,整个景灵宫建筑群与曲阜县衙、县学整合为一体,大致占据了宋代仙源县城内东部一带。其布局为:前部东为县衙、西为县学;中部为景灵宫、太极观、四座大碑亭、东西配庑等;后部为叠石建筑——寿丘,寿丘后有亵丘,即少昊陵墓。景灵宫示意图未标明少昊墓,《阙里志·古冢》记载:“少昊陵,在寿丘东北三十步,少昊葬于云阳。”
元代著名学者、河南廉访使杨奂《东游阙里记》:
由曲阜而复东行一里,入景灵废宫,观寿陵,陵避讳而改也,东北至亵丘,少昊葬所。寿陵于宋时叠石而饰之也。前有白石像,为火爆裂。坛之石栏,穷工极巧,殆神鬼所刻也。
元代至正年间曾经做过修缮,元代末年,曲阜景灵宫被废,元末改建仙源县城时,北城墙将景灵宫建筑群遗址割断,分割为城内和城外两大部分。
明代“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明史 礼志》)曲阜县误将寿丘作少昊陵画图上报,“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荥河祀商汤。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明史 礼志》)曲阜县怕追究欺君之罪,不敢再提寿丘之事,遂按朝廷之命,将寿丘并少昊陵一并单列院墙圈入为少昊陵园,至此以后,寿丘就被误以为少昊陵了。那一千三百二十间殿堂的景灵宫,也就只能作为历史遗址成为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记忆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