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9
点击次数:
...


孔氏殡期礼仪(中) 摘 要:按丧礼仪,殡与葬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沿变,殡早已不是浅埋的代名词,它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除分为小殓、大殓外,还出现了停灵期间不同名称的祭拜。小敛程序后入棺,安放在孔府内宅“前上房”称之为大殓。如果死者是府内其他家庭成员,则停放在府内“白虎厅”(现已不存)。△万古长春坊一切安排妥当,亡者死后的第七天,要发布首七告文,并举行首七祭祀仪式。以后每七天都要进行这一仪式,举行七次,至四十九天止。这是衍圣公府沿袭不变的丧葬礼仪程序,世代遵守。“七七”始见于北魏胡太后父国珍卒之诏,《魏书·胡国珍传》:“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而唐代则盛行七七斋,姚崇遗令以诫子孙:“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余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旧唐书·姚崇传》)宋司马光《书仪·斋僧》曰:“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其渊源,一说是佛教在我国流行后产生的一种风俗。按照佛教的轮回观,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身”,如童子形,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称为“超度”。在此期间举行超度、祭奠,便形成了习俗,流传至今。一说为清钱泳《履国丛话·考索·七七》所记:“丧家七七之期,见于《北史》、《魏书》、《北齐书》及韩琦《君臣相遇传》,又顾亭林《日知录》、徐复祚《村老委谈》、郎瑛《七修类藁》皆载之。要皆佛氏之说,无足深考。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期,即古者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复,即不复矣,生者亦无可如何矣。此说最通。”他比较认同于“古者招魂之义”,并...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7
点击次数:
...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任姓源出任姓主要有黄帝、以官为氏、兄弟民族任姓三种源出。一、源出黄帝《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源出官位源于官位,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长,就是后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称任。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任,即壬,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土地和国民,负责国内田地耕作和征发劳役。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了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称司徒。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依《周礼》置六官,大司徒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在大司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职古称为姓氏者,称任氏。三、源出兄弟民族任姓源于其他兄弟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哈尼族、瑶族、回族、土族、羌族、水族等民族中,均有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任氏,世代相传。任姓名人本期百家姓为大家介绍的任姓名人是南朝文学家任昉。△“任昉钓鱼”雕塑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任昉幼年时刻苦好学,才华横溢,知名乡里。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任太常博士、...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5
点击次数:
...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翁方纲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翁方纲翁方纲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  书 法 风 格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但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的。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翁方纲楹联 名 人 轶 事 翁方纲的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初学颜真卿,后专学虞世南和欧阳询,尤其用功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他的行书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及颜真卿。翁氏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5
点击次数:
...


今日小寒 |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2021.1.5农历:冬月二十二庚子年 戊子月 癸丑日 节 气 简 介 小寒(Lesser Cold)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时间为每年1月5日-7日之间。小寒时节是气温最低的季节,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提醒人们要做好防寒防冻等农事活动,民间有“食菜饭”“糯米饭”等习俗。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气 温 特 点 小寒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 寒 三 候 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雁北乡(xiàng)。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雉始雊(goù)。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小寒》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杨丙震审编:龚昌华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4
点击次数:
...


世系传承(二)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嗣褒亭侯,年六十四卒。子三:孔完、孔赞、孔文。孔旭,字延寿。鲁相史。子二:孔进、孔遵。孔麟廉,子一:孔承。孔廉,字定伯,鲁户曹掾。子一:孔纲。孔誧,字促助,鲁相史。无传。孔宙,字季将,治严氏春秋,举孝廉,除郎中、都昌长,迁元城令、太山都尉。桓帝延熹六年卒(163年),年六十一卒。葬祖墓东北,墓碑今在“汉魏碑刻陈列馆”。子五:孔晨、孔谦、孔褒、孔融、孔昱。△孔宙碑孔翊,字元世,举孝廉,为御史,拜尚书。无传。孔彪,字元上。宗系碑名“震”。举孝廉,除郎中、尚书侍郎。转治书侍御史,出为博陵太守,迁下邳相、河东太守。建宁四年(171年)卒。博陵故吏门生为立墓碑,今亦存“汉魏碑刻陈列馆”中。子一:孔义。孔术,字子祐,鲁相史。子三:孔浮、孔淮、孔洸。孔扶,字仲渊,征拜博士。后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由太常拜司空,为弘农太守,无传。孔僖,字仲和。章帝时拜兰台令史,元和二年(85年)三月,帝东巡,幸阙里祀孔子,会孔氏年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赐酒及钱帛,僖陈谢答对,遂拜僖为郎中,从还京师,令校书东观,授临晋令。九月卒。葬于临晋。子二:孔长彦、孔季彦。二十代孔完,袭封褒亭侯。无传。曹魏时以弟孔赞之子孔羡绍封。孔赞,字元宾,守庙百石卒史。子一:孔羡。孔文,官大鸿胪。孔进,字幼达。子一:孔畅。孔遵,字公孙。子二:孔颖、孔芝。孔承,字伯序,鲁督邮掾。无传。孔纲,为鲁掾。无传。孔晨,字伯时,河南尹。无传。孔谦,字德让,鲁相史。无传。孔褒,字文礼,举孝廉,辟豫州从事。因张俭讼事,褒、融、母一门争死,世代称颂。今墓碑存“汉魏碑刻陈列馆”。子一:孔蕃。孔融,字文举,为侍御史。初为北海相,领青州敕史。立学校显儒术,荐举贤良。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陷青州,献帝征孔融为将,迁少府,拜大中大夫。因陈谏,曹操恶其异己,诬以不法杀之,年五十六。妻子并遇...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2
点击次数:
...


清代孔氏丧仪(上)摘 要:按丧礼仪,殡与葬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沿变,殡早已不是浅埋的代名词,它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除分为小殓、大殓外,还出现了停灵期间不同名称的祭拜。小敛程序后入棺,安放在孔府内宅“前上房”称之为大殓。如果死者是府内其他家庭成员,则停放在府内“白虎厅”(现已不存)。△万古长春坊小敛  小敛前一夕全家无眠,确立丧主,一般为嗣子。丧主、主妇守尸床左右以表尽孝,谓之“伴宿”,亦称“坐夜”。第二天一早“朝哭”后,举行小敛。逝者已去,穿上寿衣,开始处理遗体,其具体细节是:以巾洗面整容后,放置口含,执事者设含具,用一竹筷楔齿以便口含。丧主起身浴手,亲自以勺取饭实于口,然后置入玉珠。完毕,哭踊(跳起顿足)。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不宜直接用手触尸,同时也为大殓的顺利进行,备四条白绢或布制成的绞绳,六条用以抬举尸体的布带及一衾。衾用方六尺左右的缎或绸,缎需三幅,绸需五幅,里裹装棉絮。将敛,设敛床于夷敛尸床西。然后执事者执带、绞、衾以次入。丧主与执事者用三带举尸迁于敛床。此时丧主哭踊。执事者把另外三带施于夷床,次施绞绳,横下纵上。衾对角直南北,斜置于绞绳上,以掩覆尸体手足。完毕,再举尸奠其上。此时主人哭踊。执事者去带、掩衾,系绞以包裹尸体。先纵系后横系,并作死结。完毕,主人哭踊无数。执事者以衾覆尸,退。执事者撤出敛床,仍移案于尸床前,下帷。然后,把尸体覆盖夷敛置于前上房靠北之床上,头南向。再后,用木棒以白纸捆扎,剪成流苏,放置在大门外,以标示府丧(男丧置左,女丧置右)。凡门皆悬白帐;用白布设帷堂于前上房。如正值暑天,则有专人负责由冰库运冰至尸床,以防尸体腐烂。设燎盆于前上房门外,以备烧纸钱;设拜棚于院内,棚中设香案,南向。其前为奠位,又前为拜位。前上房内,尸床前设帏,陈设椅子、供案,即为初丧灵位。案上焚香燃烛,以辈分的大小依次排列前跪啼哭,年幼的晚辈环绕各自长...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31
点击次数:
...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俞姓源出俞姓主要有姬姓、芈姓、兄弟民族俞姓三种源出。一、源出姬姓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二、源出芈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三、源出兄弟民族俞姓源于其他兄弟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9
点击次数:
...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刘墉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清代中期,指的是乾隆、嘉庆年间。在这个阶段,书法的发展,表现为帖学、碑学的并驾齐驱。乾隆皇帝喜书法,尤其推崇赵孟頫。受此影响,清代的帖学书法在乾隆年间发展到了高潮,出现了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永瑆、铁保等一批帖学名家。此后,帖学就走向衰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朴学兴盛,金石出土也很多,碑学书法开始兴盛。理论上的表现就是阮元的文章《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他的这些著作标志着碑学理论的确立。清代乾嘉年间出现了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为代表的“帖学四大家”,以及梁巘、钱沣、永瑆、铁保、姚鼐等大批的帖学名家。 书 法 家 简 介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大学士刘统勋长子,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于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刘墉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  书 法 风 格 刘墉通经博史,又以善书与翁方纲齐名。 刘墉书法,随乾隆年间的书坛风气,初学赵孟顯, 后学董其昌,继而泛学诸家,博采众长。小楷书师法钟繇、颜真卿:行草则泛学《淳化阁帖》中诸家书,以及隋智水、宋苏就等。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出他从形迹上摹仿古人...
399页次14/50首页<...  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
亲,扫一扫<br/>浏览手机云网站
亲,扫一扫
浏览手机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