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平台
彭门快讯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齐鲁名片
圣域文博
彭门书架
出版图书
艺术展馆
专题画展
国画
书法
篆刻
名家题字
会务瞬间
学术风采
儒学
历史
文博
诗词
艺术
祭孔
说文解字
书画评论
媒体专栏
中国孔子网《中华礼乐探源》
济宁晚报《掌故知鲁》
山东省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解读
教师培训
优质课件
彭门导师
彭门弟子
关于我们
彭门介绍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风采
>
儒学
儒学
孟祥才: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独一无二
孟祥才,1940年生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师从侯外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研究工作。近日,在第六届中国临沂东夷文化论坛期间,孟祥才教授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就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与儒学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齐鲁晚报:近期,曲阜尼山论坛、临沂东夷文化论坛、外交部全球推介等一系列和山东有关的文化盛事密集举办,一时间,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儒学成了学术界和公众的焦点,这三者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孟祥才: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儒学均诞生于山东大地,三者是存在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东夷文化从旧石器时代的沂源人开始算起,考古序列比较完整,证明山东区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而且传承有序,可以说,东夷文化是山东本土文化的源头。 广义的齐鲁文化是指山东的地域文化,狭义的齐鲁文化主要是指西周、春秋战国的山东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亚文化,两者有比较大的差别。齐国的创立者是姜太公,他是周朝的功臣,姜姓源于东方,所以姜太公更擅于吸收东夷文化的长处;鲁国的创立者是周公的儿子伯禽,他是周朝王室的宗亲,偏向于固守礼法。齐文化较多地吸纳了东夷文化的优长,“因其俗,简其礼”,形成了重实效、崇功利、举贤才、尚法制、倡开放的品格;鲁文化更多地接受了宗周的礼乐文化,极力维护宗周文化的纯正性,特别讲究道德名节和宗法伦理观念。尽管齐、鲁文化风格迥异,但是两者一直在不断交流,以孔子游齐、齐景公适鲁问礼、孟子和荀子入稷下学宫等为代表。 儒学并非凭空而来,它的源头主要是以礼乐为核心的周文化,同时又吸收了东夷文化的一些营养,比如东夷族的大舜,注重德行互补,深受孔子、孟子的推崇。 齐鲁晚报:对齐鲁文化,您提出了“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主张,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孟祥才:在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发展格局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同...
点击次数:
406
2018
-
09
-
30
查看详情>>
鲁国请回孔子为什么没有任用
鲁国请回孔子为什么没有任用 孟继新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鲁国执政之卿季康子,决定请回流离在外的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说:“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物迎接孔子,于是孔子结束他的漂泊生活,回到了鲁国。 孔子55岁时开始周游列国,终于在68岁时返回鲁国,四处奔波整整14年,历经磨难,周游了卫、曹、宋、陈、蔡、楚大小近十个国家。他席不暇暖,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断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没有一个国君肯重用他。相反,他和弟子们“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吃尽了颠簸劳顿之苦。鲁国这次迎接孔子回鲁,可以说是礼仪庄重,形式高调。按理说,孔子回鲁后本应得到鲁国的重用,不知为什么,孔子却始终没被任用……为了一探究竟,我们还应从孔子回鲁时的前前后后说起。鲁哀公十一年春天,齐、鲁之间又发生了一场战争。齐国贵族国书等人率军队攻打鲁国,到达清(今山东长清东南),季康子问计于冉求,冉求极力主张季康子亲征,叔孙、孟孙氏从征。但叔孙、孟孙氏持异议。冉求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劝诫季康子:“二子之不欲战也,宜。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
点击次数:
331
2018
-
09
-
12
查看详情>>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彭庆涛)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彭庆涛 曲阜孔庙,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宇,自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起,历经两千多年七十多次重修扩建,到清代形成了最后的规模,占地9.6公顷,有建筑104座,碑刻1172幢,古树1250余株。规制宏伟,气势巍峨。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 曲阜孔庙修建沿革概述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哀公为表对孔子的尊崇之意,将孔子所居之堂,作“寿堂”,“后代因庙藏夫子平生衣冠琴车书于寿堂中”(《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孔氏祖庭广记》第二卷载:“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守陵庙百户”。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冬十一月,来阙里孔庙。“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这是帝王祭祀孔子之始。从哀公立庙,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三百余年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社会形态经过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与奴隶制相适应的思想理论更替为与封建制相适应的儒学思想理论,在这一重大转变的过程中,历经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初的霸王道杂之等一系列的思想运动,儒家思想则在孔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经过曾子、子思、孟子及汉初儒生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在政治上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社会的思想需要,特别是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神学的有机结合,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的神学目的论,第一次在理论上论证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一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故而得以被推上了独尊的地位,孔子做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上了圣人的地位。随着孔子的地位升高,祭祀孔子的庙宇也就越来越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据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从汉初到清乾隆,孔庙重修扩建七十多次。曲阜孔庙到唐初...
点击次数:
527
2018
-
09
-
14
查看详情>>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刘岩《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一、《论语》的底色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然没好好履行,却依然留存并苟延残息般地执行着。孔子迷恋这个制度,认为礼制仁爱是拯救无序社会的法宝。于是,不断学习积累,认真研读解析,终于成为一位名噪一时的政治学大师。许多人向他问政:应该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的更好?孔子借势极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其理论在当时及后世并未得到实质性全面贯彻落实,那实在是历史的悲哀。所以说: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理论家。《论语》就是在礼乐制度背景下生长形成的一种政治立论,其中蕴含了许多原始政治哲学术语。如果说《尚书》是记录先贤圣王们事迹故事,那么《论语》则是彼时目的鲜明、措施得当的政治理论教科书。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把握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怎样才能入仕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触摸历史的底色,才能体味《论语》的真谛,了解历史的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论语》真实含义。至于篇章之间重复出现的词句,是因《论语》成书有一较长的过程,行文时间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注释与递进的语意。关于《论语》的注释,史上可谓浩浩荡荡,释义内容仰或时局所需,抑或个人理解,亦不尽相同。本人结合读史感受及对古文字的偏爱,试对《论语》开篇首章逐字句进行一番探讨。无意颠覆传统,只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当,敬请同仁批评指正。二、《论语》的密码《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杨伯峻著《论语译注·导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10月...
点击次数:
167
2018
-
07
-
17
查看详情>>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碑刻林立,林深地广、植被茂盛,不但是了解孔氏家族和葬俗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生长稀有植物的地方。楷树、灵芝和蓍草,就是孔林内生长的特殊植物,被誉为孔林“三宝”。千百年来,“三宝”始终与孔林相伴相生,被人们载之于书,传之于口,颂之于诗,赞之于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或许要问,在孔林众多的植物当中,为什么偏偏称它们为三宝?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三种植物之所以被称为宝,自有其称宝的理由。可以这么说,这三种宝,哪一种都带有神秘的光环;都有着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地方;都与圣人、圣地、孔门儒学密切相连。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上曾名闻遐迩的“三宝”,却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尤其是“文革”当中,“三宝”作为封建社会的遗毒,被“斩草除根”,以至于后来连认识“三宝”的人也很少了。特别是蓍草,更被认为已在孔林内绝迹。今天,我们有必要去重新认识一下“三宝”,这对我们了解儒家文化在圣地圣域的影响,是很有帮助的。孔林里生长的楷树,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树木。相传,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与世长辞,子贡闻此噩耗,悲痛欲绝,急趋奔丧。孔子奉安时,子贡悲痛益甚,一只丧杖竟不能支其躯体,随双手各持一支,匍伏至墓地。孔子棺椁下葬已毕,子贡仍柱哀杖悲痛不已,竟不知不觉两支哀杖于孔子墓前已入土尺余。其后,这两支入土的哀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每界仲春,花开似锦,布满枝头,花呈褐色穗状,如桑葚积结枝...
点击次数:
377
2018
-
07
-
12
查看详情>>
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 (孟继新)
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孟继新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至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谜团。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联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学士于敏中的家中,然后又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到孔府。 其二,消灾说:乾隆皇帝有个女儿,脸上有块黑痣,据相术家说,这块黑痣将会给公主带来灾难。破灾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公主下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于是乾隆皇帝便选中了孔府。 其三,义女说:乾隆皇帝欲与孔府联姻,但自己手下又无合适的女儿,他只好把当朝大臣大学士于敏中的女儿,认作义女,然后以公主身份嫁到孔府。 在以上几种说法中,显然第一种说法是不存在的。 翻开乾隆朝历史,可以发现,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十个女儿,十女中除早亡的外,凡是成人后嫁人的,均花落有主,额驸有名,并没有发现有女儿嫁到孔府的记载。 皇后富察氏生的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尔沁蒙古王公色布腾巴勒珠尔,留住京师。乾隆四十年(1775年)驸马随军征金川,结果阵亡军中,和敬公主从此孤独地住在豪华的公主府中,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病逝。 纯惠皇贵妃苏氏生的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嫁大学士傅恒之子福隆安,是皇帝与傅恒家亲上加亲,但和硕和嘉公主命薄,乾隆三十二...
点击次数:
181
2018
-
07
-
04
查看详情>>
孔子像貌辩 (彭庆涛)
孔子像貌辩彭庆涛 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代宗师,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内在心灵品质近乎完美的人伦之表的形象,却被神化成了一尊类似“土地神”的形象。历史文献中大都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圩顶反首张面,四十有九表”等,《史记·孔子世家》、《白虎通》等影响较大的文献均记如此。金代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所著《孔氏族庭广记》将金代以前有关孔子体态的记载进行了更为综合的描述: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字仲尼,……孔子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凡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準;手握天文、足覆度字,或曰王字;坐如龙蹲、立如凤跱;望之如仆、就之如昇;耳垂珠庭、龟脊龙形;虎掌、胼肋参膺、河目海口;山脐林背、翼臂斗唇;注头隆鼻、阜、堤眉、地足,谷雷声、泽腹昌颜,均辅唳、骈齿;眉有一十二采,目有六十四理;其头似帝唐、其颡似帝舜、其顶类皋陶、其肩类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之长人而异之”。“生而首上圩顶”,《索隐》云:“圩,音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其它文献多有记之,大致如此。对于上述所记录的孔子形象,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均不难看出其神化的性质。自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被推为经学,孔子也就做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到了圣人的位置上,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将儒学与神学有机地结合,儒家经典被罩上神秘的色彩,孔子也从布衣被尊为“神”了。既然孔子已为“神”,那就必然会有“神”的异性,所谓“神异”、“怪异”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史记·孔子世家》还看不出多少神化的因素,至东汉时期的《白虎通》,就将孔子描绘成“神”了,以后的文献便在《白虎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演义、神化。现在所流传的孔子形象标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
点击次数:
174
2018
-
06
-
17
查看详情>>
共
7
条
页次1/1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鲁ICP备2022019412号-1
网站地图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鲁公网安备 37088102000307号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