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精读——《中庸精读》(二十九)

日期: 2018-03-31
浏览次数: 11

四书精读——《中庸精读》(二十九)

导读

曲阜彭门创作室编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是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2019年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由山东出版集团、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出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对儒家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进行了现代性阐释。《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原是《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南宋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为之作注。宋代以后直至清末,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也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影响巨大。

 

第二十九章

[1]天下有三重[2]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3],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4],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5]而不缪[6],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7]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8],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9],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10]。庶几[11]夙夜,以永终誉[12]。”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13]有誉于天下者也。

四书精读——《中庸精读》(二十九)▲张仲亭书法

【注释】[1]王(wàng):动词,做王,即统治天下。[2]三重,指前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议礼、制度、考文。朱熹《中庸章句》引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3]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4]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5]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帝王。[6]缪:同“谬”。[7]俟:待。[8]道:通“导”,先导。[9]望:仰望。[10]射(yì):《诗经》本作“斁”,厌恶。[11]庶几,几乎。[12]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周颂·振鹭》。[13]蚤:同“早”。

【译文】统治天下能够做好议礼,制度,考文这三件重要的事,大概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在上位的人,虽然是个好君主,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民众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是个好人,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民众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之道,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本,从民众那里得到验证。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对比没有乖谬,立于世间没有悖乱,质询求证于鬼神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疑惑之处。质询求证于鬼神没有疑问,这是知天;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疑惑之处,这是知人。所以君子的举措能世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代成为天下准则。民众离他远的时候则仰望,离他近的时候不厌弃。

《诗经》说,“他在那里没人恨,他在这里没人烦,日夜操劳多勤勉,美好名望众口传。”君子没有不是因这样做而早早在天下获得美誉的。

四书精读——《中庸精读》(二十九)

▲篆刻·忠恕 张博篆刻

【今读】上一章已经提到,一国之内,“议礼,制度,考文”三件事只能由“天子”来完成。本章继续发挥,极言“议礼,制度,考文”的重要性,假如“天子”能够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治理国家,推行王道,就会顺风顺水了。

然而,是不是完成本章所谓“三重”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有道之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天子”来说,虽然他确实是个优秀的统治者,但如果他制定的各种规范、制度只是从自身角度、理论的角度考虑,没有从老百姓的实际出发,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那么便不会得到信任,百姓也就不会听命于他。对于一个德行很好的“下位者”来讲,因其没有尊贵的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故民众就不会相信他,进而也不会服从他。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有道之君呢?一是要立足于修身立德,二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简言之,就是做到知行合一。在儒家的设想中,天子之所以成为天子,主要是因为他在道德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由此可见,儒家最开始把政治视为一个树立典范并引领百姓竞相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典范的树立是关键,可以这样说,有一个好的典范,政治就成功了一半,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执政者的修身就成了必须优先完成的命题。经过修身养性之后,“天子”就是一个“善”的统治者了,但能不能成为有道之君,还需要在百姓那里得到正面回应,毕竟“天子”治理天下的手段和管理国家的制度最后几乎都会作用于百姓身上。百姓欣然接受、主动服从,并且拥护、爱戴他们的“天子”,那么他就是有道之君;反之,一切就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又怎么可能成为有道之君?

至此,“天子”基本上完成了有道之君的修炼过程,但还需要经过层层考验才能流芳百世。首先,要经得起权威的考验,夏商周三代的制度被儒家赞颂,与它们同向而行才不会有谬误;其次,要经得起自然的考验,“天子”行事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与天地和谐相处;然后,要经得起“鬼神”的考验,受时代所限,古人难免有关于“鬼神”的概念,但此处或可理解为要求“天子”应有敬畏之心,有朴素的信仰;最后,要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验,就算千百年后的圣人也不会对“天子”的所作所为有所质疑。

经过了“鬼神”的考验,内心便不会再疑惑、畏惧,这说明“天子”对国家的治理顺应了天道;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得到后世圣人的认可,这说明“天子”的仁政赢得了民心,顺应了人道。将天道与人道集于一身,这样的“天子”就可以认为是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自然地,他的言行举止,就会成为天下人奉行、遵守的法则和秩序。

这样的“天子”,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勤政爱民,怎能不让人向往、赞美呢?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