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孟祥才,彭门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山东临沂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前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现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农民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内容概要:为应对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的国内形势,以颁布“轮台诏”为标志,汉武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缓和与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使汉皇朝又呈现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趋势。而随着汉武帝的崩逝,其继位者昭帝、宣帝又是持什么样的治国理念,是否将汉武帝晚年与民休息的政策继承下去呢?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了解一下昭帝、宣帝的政治思想吧!
昭、宣二帝,尤其是宣帝的贤人政治理念,主要体现在不断地诏举孝廉和贤良文学以及不断地推尊循吏。如:
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诏曰:“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脩古帝王之事,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四月,“诏内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
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四月,“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十一月,“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八月,“其博具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学,眀于先王之术,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各一人。”
神爵四年(公元前62年)四月,“令郡国举贤良可亲民者各一人”。
西汉一朝,真正有意识地培育、重用和表彰循吏的首推汉宣帝。《汉书·循吏传》记载,由于汉宣帝自幼生长民间,由卑微而登至尊,知道百姓的疾苦。亲政后“历精为治”,五天听一次百官奏事,自丞相以下都“奉职而进”。凡任命刺史守相等地方高官,一定亲自谈话,观察他们的言行,听取他们治政理民的设想,进而考察他们的行政实践,有言行不一者必须说明原因。他常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他认为郡国守相是治理好吏民的核心人物,经常更换则使百姓无所适从,所以一般情况不轻易调换他们。百姓知道他们长久任职,不可欺罔,就容易服从他们的教化。二千石政绩卓著,就以玺书勉励,增加他们的俸禄和赏金,甚至给他们关内侯的封爵,待公卿缺位时,再选拔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升任。
由于宣帝采取这些措施,他当国的年代是汉代产生循吏最多的时期。这些“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的循吏,支撑起一个被历史学家称颂为“昭宣中兴”的时代。
《汉书·循吏传》记载的几个著名的循吏,如蜀郡守文翁致力于发展蜀地的文化教育,飞速地提升了蜀地人才、教育和学术在全国的分量,他创设的郡国学校官在武帝时期向全国推广。政声卓著的胶东相王成,受到宣帝的大力表彰。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的诏书说:“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
黄霸的升迁更显示了宣帝对循吏的重用和奖励。黄霸是一个由百石卒史一步步晋升至丞相的循吏。武帝时任河南太守丞,“温良有让”,持法平正,深受“吏民爱敬”。宣帝时升任廷尉正、丞相长史。不久因牵入夏侯胜案入狱被判死刑,在狱三载,从夏侯胜学习《尚书》不辍。后被赦出狱,先任谏议大夫,不久升任扬州刺史,三年,因治绩优异,宣帝下诏晋升他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同时特批准他享有一般太守没有的荣誉:“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薄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
黄霸在颍川太守任上,及时宣布皇帝的恩泽诏书,令邮亭乡官养鸡养猪,为鳏寡贫穷百姓改善生活。设置父老师帅伍长,让他们在民间劝善防奸,“及务农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关乎百姓生活的小事,他也处处关心,尽力做好。鳏寡贫穷百姓的丧事,他每每指示乡部小吏妥善办理。由于黄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被“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但不久又因治驰道和征马匹供军用出现问题,被降职为颍川太守,秩仅八百石。不过他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而是兢兢业业,如此前在颍川太守任上之所为,前后八年,将颍川治理得政通人和,成为全国最安定繁荣的地区。宣帝于是下诏称扬说:“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乡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乡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书》不云乎?“股肱良哉!”其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同时受到“赐爵及帛”的还有颍川的“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
后数月,即晋升黄霸为太子太傅,再升御史大夫,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代丙吉做了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朱邑以乡啬夫进入仕途,“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累迁太守卒史、大农丞、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朱邑病逝,宣帝十分痛惜,下诏表彰说:“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脩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另一循吏龚遂,以明经为官,先任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因王淫乱,被牵连“髡为城旦”。宣帝即位后,渤海郡一带因饥荒引发农民起义,地方官束手无策,经丞相推荐,宣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这时龚遂已经70多岁,他从宣帝那里讨得便宜行事的权力,单车进入渤海郡后,立即发布文书,宣布凡持农具者皆为良民,官兵不得拿问;凡持兵器者为盗贼,官兵即行缉拿讯问。结果渤海郡一带的农民起义很快消解。他接着开仓济民,选用良吏,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使“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龚遂的行政得到宣帝的赏识,几年后,念他年老,特调他至朝廷担任工作比较轻松的水衡都尉,一直到死都受到皇帝的敬重。
还有一个循吏召信臣,九江寿春人,以郎官起家,任上蔡长时,“其治视民如子”,后任零陵太守、南阳太守。在南阳,他“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又兴修水利,以广灌溉,提倡移风易俗,禁止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约束郡县官吏子弟不得游手好闲。结果是“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召父”。经过荆州刺史奏报,宣帝赐他黄金40斤,升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多次“增秩赐金”。元帝时,召信臣升任少府,在任期间,提出了不少朝廷节省开支、取消浪费的建议,每年为国家节约数千万。元始四年(公元4 年),平帝下诏推选汉兴以来“有益于民”的好官,最后入选的是蜀郡的文翁和九江的召信臣,享受官方立祠祭祀。
班固对宣帝当国时期的政况国势倍加赞扬:
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徳殷宗、周宣矣。
如此颂扬虽不无溢美之处,但总体上还不失为中肯的评价。